阅读记录

第235章 推广方略细斟酌[1/2页]

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 我热痢的马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总理漕运革新事务衙门”的新衙署,就设在离户部不远的一座宽敞院落里。
     原先的主人大概是位附庸风雅的武将,墙上还挂着几幅虎啸山林的猛画,此刻却被一张张巨大的运河舆图、密密麻麻的漕仓分布图、以及写满蝇头小楷的预算表格所取代,显得格外…不伦不类。
     李明,这位新鲜出炉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兼漕务协理,正和一群同样顶着黑眼圈、面有菜色的属官们,围在一张几乎被卷宗淹没的巨大条案前。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汗味,以及…一股难以言喻的、混合着药草和某种糊锅底气息的诡异味道。
     “我说,王主事,”一个胡子拉碴、眼袋快掉到嘴角的工部老吏,指着南方某段水系的图纸,声音沙哑得像破锣,“你这‘因地制宜说得轻巧!江南水网密布,河窄弯急,北方那些动辄百料的大漕船,开进去就是找死!到时候堵成一锅粥,你是打算让漕丁们下去游泳推船吗?”
     被点名的王主事,东宫派来的精干年轻人,此刻也顾不得形象,抓了抓本就乱如鸡窝的头发:“孙老,您老见多识广!可咱们试点主要在直隶,南方水情确实棘手…要不,借鉴一下江南本地运粮的‘小快船?分批转运?”
     “分批?那成本呢?时间呢?”户部调来的钱粮专家立刻跳了起来,手指头几乎戳到预算表上,“光直隶试点就快把户部库房掏空一半了!还分批?再加人手、再加码头、再加仓储…钱呢?钱从天上掉下来吗?难道让李大人再去抄几个‘三爷的家?问题是现在也没处抄了啊!”他话音未落,自己先觉得失言,下意识瞄了一眼上首的李明。
     李明正埋头在一堆“新旧漕规对比”的册子里,闻言只是眼皮都没抬一下,淡淡地“嗯”了一声,仿佛在说“知道了,继续吵”。
     他手边放着一碗黑漆漆、粘稠如墨汁的“饮品”,正袅袅冒着可疑的热气。
     “咳咳,”另一位负责稽核官员选拔的吏部官员清了清嗓子,试图把话题拉回正轨,“钱粮、船只都是难题,但最要命的还是人!新法推行,稽核是关键!要选那些既懂漕务、又正直、还得能顶住地方上那些老油条威逼利诱的干员!这种人…凤毛麟角啊!孙老,您看是不是…”
     “我看?”孙老吏翻了个白眼,“我看你们吏部考核官员的时候,眼睛都长在头顶上了!光会写锦绣文章的顶个屁用!得去下面挖!那些在漕关上被排挤的、懂实务的、还有点良心的…才是宝贝!”
     争论声此起彼伏,唾沫星子在秋日的阳光下飞舞。
     整个房间像个巨大的蜂窝,嗡嗡作响。
     大家为了一个数据能争得面红耳赤,为了一条河道如何改造能拍桌子,精神亢奋得如同打了鸡血,但身体却诚实地在透支,一个个眼冒金星,脚步虚浮。
     就在这时,一股更加浓郁、更加霸道、仿佛集合了黄连、鱼腥草、陈年鞋垫精华的诡异气息,如同攻城锤般轰开了书房的门。
     “让让!让让!特制‘提神醒脑十全大补汤来了!新鲜出炉!热乎的!”张铁柱那洪亮的嗓门如同平地惊雷,瞬间盖过了所有争论。
     只见他昂首挺胸,宛如凯旋的将军,端着一个巨大的托盘,上面稳稳当当地放着十几个粗瓷海碗。
     每个碗里,都盛满了那碗黑漆漆、还在咕嘟冒泡的液体。
     那气味…简直是对嗅觉系统的无差别攻击!
     众人的争论戛然而止,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那托盘,脸上瞬间褪去了方才的激情,只剩下一种混合着惊恐、绝望和生理性反胃的复杂表情。
     “张…张特勤…”王主事的声音都在发颤,试图做最后的挣扎,“大家…大家还不渴…”
     “胡说!”张铁柱眼睛一瞪,把托盘往条案中央重重一放,发出“哐当”一声巨响,“俺都听见了!吵吵一上午了!嗓子不冒烟?脑子不迷糊?俺这汤,独家秘方!少爷喝了都说好!来来来,人手一碗!干了它,保证你们神清气爽,思路开阔,吵架都有劲儿!柱子出品,必属精品!”他不由分说,端起一碗就塞到离他最近的孙老吏手里。
     孙老吏看着碗里那如同深渊般凝视着他的液体,老脸皱成了苦瓜,求助般地看向李明:“李…李大人…”
     李明终于从卷宗里抬起头,看着属下们那如丧考妣的表情,再看看张

第235章 推广方略细斟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