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378,庚戌之变[2/2页]

中华世纪谈 笑谈正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仇鸾刚到大同就遇到俺答汗卷土重来。他不敢跟俺答汗对阵,派人贿赂俺答汗要他不要进攻大同。他承诺将会上书劝说朝廷同意俺答汗朝贡。俺答汗于是绕过大同,直向北京杀来。
      明军在蓟州的古北口截住鞑靼人。俺答汗派兵迂回到明军防守薄弱处,摧毁长城一拥而入。明军受到前后夹击,全线崩溃。鞑靼人突破长城防线杀至北京城下。
      北京城关闭城门,宣布戒严。
      兵部尚书丁汝夔[kuí]向严嵩请示作战方略。严嵩说:不要轻易出战。在边关战败了容易掩盖。离京城这么近,一旦打败就会搞得人人皆知。敌寇不过是来打劫的,抢够了就走了。丁汝夔于是下令守城官兵不得出战。
      鞑靼人在城外肆意烧杀抢掠。明军始终作壁上观。
      俺答汗令人往城内送信,再次提出朝贡要求。他在信中写得非常狂妄,说:答应朝贡,我立马撤兵。如果不答应,我每年都会兵临城下。
      敌寇打上门了,隐居西苑修炼的嘉靖被惊动。
      嘉靖把严嵩找来,问他怎么回事?如何是好?
      严嵩说:他们不过是“抢食贼”,饿急眼的强盗跑这来打劫而已,不足为患,不必担心。
      嘉靖问他:问题是敌寇打上门来了。敌寇提出的条件我们是答应还是不答应呢?我们是战还是和呢?
      严嵩无言以对。他只擅长拍马,不擅长应对战争。他内心是希望嘉靖答应俺答汗的条件,让鞑靼人人赶紧离开。但这话不能说。俺答汗写的信对皇帝来说是大不敬。嘉靖要是屈从俺答汗的威胁有失大国体面。
      嘉靖见严嵩无话,只好让群臣讨论,集思广益。
      嘉靖没有参加朝会,让宦官列席。宦官回来后说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大眼瞪小眼,不发一言,只有国子监司业(相当于教育部副部长)赵贞吉在那里慷慨激昂。赵贞吉认为答应鞑靼人的条件无异于签下城下之盟,应该鼓舞士气抗战到底。
      嘉靖也不想示弱,下令应战。
      严嵩厌恶主战的人,找个茬把赵贞吉贬出京城。
      丁汝夔召集禁军准备出城迎战。这一召集不要紧,才知道十万禁军只剩下了不到一半。其他都是空额,也就是名册上有其名,人早已经死了、跑了、没了。将领为了吃空饷没有删除名册。并且仅有的这四五万人,一半是老弱病残,另一半身强力壮的都被各级将领叫走当差去了。丁汝夔一看这情况,不敢出战,招河南、山东等地军队入援。仇鸾也接到命令率军两万进京勤王。
      各地援兵来了以后也不敢出战,远远观望而已。丁汝夔也担心战败,告诫他们不要轻易出战。援军乐得听命。
      嘉靖得知援军到达,下令合围鞑靼人。但援军畏战不前,推脱没接到丁汝夔的命令无法出战。嘉靖气得鼻子都歪了。
      鞑靼人在城外烧杀抢掠够了以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仇鸾见鞑靼人撤走,来了精神,派兵追上去想偷袭一把。没想到人家杀了一个回马枪,把明军杀得大败。明军死伤一千多人。仇鸾也险些被俘。仇鸾隐瞒败绩,拎着八十多个死掉的鞑靼人和平民的首级回来邀功。
      久不上朝的嘉靖召集群臣训话,大骂群臣无能。他最恼怒的人是丁汝夔,骂他是不抵抗将军,下令将丁汝夔下狱法办。以丁汝夔命令为借口抗旨不遵畏敌拒战的将军也被法办。
      严嵩担心丁汝夔供出自己,对他说:有我在,你没事的。
      丁汝夔下每道命令前都向严嵩请示过,是严嵩叫他和勤王部队不要轻易出战。
      丁汝夔信了严嵩,没有为自己申辩。等他被拉出去砍头才明白上当了。严嵩根本没有保他,而是杀人灭口。丁汝夔在临刑前高喊“严嵩误我”。
      按理说,即使没有丁汝夔告发,敌寇打到京城这么严重的事件,严嵩作为宰相也脱不了干系。但实际上严嵩竟能全身而退,毫发无损。嘉靖对他宠信如故。
      当年是天干地支纪年法的庚戌年,因此这次北京保卫战被称为“庚戌之变”。

378,庚戌之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