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446,解散国会[2/2页]

中华世纪谈 笑谈正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挽回了。
      当时舆论对隆裕太后之死颇为惋惜。《中国日报》说:“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立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亚细亚日报》也说:“隆裕太后……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
      隆裕死后,袁世凯下令降半旗致哀,为隆裕太后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率政府官员向隆裕遗体三鞠躬。隆裕的灵柩被送入清东陵。满清王朝的遗老遗少全套朝服叩头,向隆裕做最后的告别,同时也是向逝去的满清王朝做最后的告别。隆裕是空前绝后唯一一个享受中西合璧葬礼的太后。
      溥仪此时已经8岁,还在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
      国会解散后,中华民国处于模糊状态,既非共和制也非帝制。中国应该走向共和还是恢复帝制众说纷纭。
      袁世凯认为民主共和是个不成功的实验。用现在的话讲,西方那一套不适合中国。他想恢复帝制,认为帝制才符合中国国情。
      他手下有两大谋士,梁启超和杨度。
      梁启超在清朝时候是通缉犯,流亡日本,但在清朝灭亡以后没事了,回到了中国。他以前宣传君主立宪制。现在君主没了,改大总统了,他又开始宣传总统制。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重新组阁,请他担任司法总长。
      梁启超认为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民智未开”。老百姓现在的素质达不到实现民主的水平,“则人虽假我以权利,亦不能守也”。你就是给他权利,他也不会使。不如先实行“开明专制”,也就是类似于民主集中制的制度,慢慢向民主过渡。等国民总体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再提民主共和的事。他支持袁世凯加强中央权力、抑制地方权力的努力,支持大总统小内阁,但反对复辟帝制。即便是他曾鼓吹的君主立宪制,他也不再支持。
      袁世凯则希望永久保留权力,做没有选举和任期限制的国家YS。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只有君主制,只有称帝。因此他不再待见梁启超,转而依靠杨度。
      杨度是个奇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哪朝哪代都吃得开。在清朝做举人时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去日本留学时跟孙中山、黄兴、蔡锷交往甚密。回国后宣传君主立宪,被吸收进皇族内阁。辛亥革命后投靠了袁世凯。袁世凯死后加入国民党。北伐时跟共产党共事,认为将来得天下的必定是共产党,于是通过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此时此刻的杨度作为袁世凯的师爷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制,窜唆袁世凯称帝。他认为现在中央软弱无力不能集中力量对付虎视眈眈的列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中央集权才能救中国。而君主制最能体现中央集权。他希望袁世凯做中国的拿破仑。
      杨度在他的《君宪救国论》文章内写道:“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袁世凯对杨度的观点赞赏有加,让他负责恢复帝制的舆论准备工作。杨度组织了一个筹安会,积极鼓吹君主立宪。
      袁世凯自己也在向君主制悄悄靠拢。他把国务院改名政事堂,把总理改名国务卿,请他在清朝时期的谋士徐世昌担任国务卿执掌政事堂。
      政事堂这个名字来自唐宋对宰相办公室的称呼。国务卿是个新词。卿是皇帝对大臣的称呼。徐世昌做过清朝的军机大臣、太傅等职。
      同时袁世凯开始大力推崇孔子,举行祭天大典,亲率内阁跪拜上天。
      他力邀康有为入阁,主持尊孔复古。
      康有为在“百日维新”后流亡国外。辛亥革命后,他回到国内。这时他已经由维新派领袖变成保守派领袖,鼓吹保皇尊孔。但他拒绝袁世凯的邀请,对袁世凯出卖光绪、出卖大清依然怀恨在心。
      袁世凯尊孔复古让外界有些看不懂,不知道他这是要复古呢,还是要复辟。
      清朝的遗老遗少错会了意,以为袁世凯要恢复大清的江山社稷。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开始上蹿下跳,为宣统皇帝复辟制造舆论。他们把革命党人口中的“共和”解释为西周时期的周召共和。现在皇帝还小,袁世凯代为摄政,实行共和。等皇帝年岁大了,袁世凯会还政于君,恢复帝制。有些人跑到北京游说袁世凯尽早还政于君。
      袁世凯大怒,以妖言惑众罪将游说的人赶出北京。
      大家这才明白,袁世凯复辟不是复大清的辟,他是想恢复帝制,自己做皇帝。
      革命党人首先行动起来,一面揭露袁世凯复辟的阴谋,一面设法阻止。有革命党人发表文章《袁世凯皇帝之梦》,揭发袁世凯想复辟称帝。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准备发动第三次革命。国内的革命党人计划发动暴动或刺杀袁世凯。
      袁世凯请求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和他的中华革命党。日本趁机提条件,要求在华的特殊权利。袁世凯不肯答应,这事于是作罢。
      杨度和革命党人一吵吵,大家都知道袁世凯有了称帝的想法。
      民间对于袁世凯称帝意见不一。大家都是从帝制过来的人。有的人对帝制深恶痛绝。有的人对帝制还很怀念。多数人对帝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底层人没有感受到共和制给他们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该交租交租,该交税交税,没有因为共和了生活就变得好过了,爱谁谁吧。各省政府对帝制坚决反对,因为中央集权意味着地方自治权将被削弱。他们当然不乐意了。相反,有些人出于对地方离心倾向的担心拥护帝制。总之,大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有各的想法。
      袁世凯听到的多是拥护的声音,所以积极向帝制努力。但世界大战的爆发扰乱了他称帝的步伐。

446,解散国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