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的沈家村那可是忙碌的不像话,男女老幼齐上阵,严阵以待地准备秋收。
地里一亩亩金黄色沉甸甸的麦子,沈大队长看着就高兴,那都是能让人在寒冷的冬季吃饱饭的粮食。
看着这片丰收的场景,村民手里的镰刀挥舞的也更加有劲。
经过了大半个月的收割后,粮食终于入了库,沈大队长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老天作美,这几年的八月下半旬基本上都没下过几场大雨,要不然这成片的粮食也就泡了汤,白费辛苦一场。
如同往年一样,沈卫国带上村里全部的老少爷们将粮食全部运往粮站,上交完公粮后,村里就开始分粮这件大事。
村子里每一户人家都兴致勃勃的站在麦场上,听台上沈意之报着各家各户一整年的工分数,井然有序的按照工分高低,整齐的排列成一横队。
每年工分最高的一家人,都会昂首挺胸的站在队伍最前端,而他们也一定会成为今年大家猫冬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工分高,就代表着粮食多,日子好过。
早有机灵的大婶,在暗地里打听他家小子是怎样怎样的勤快,姑娘是怎样怎样的能干,老人不难伺候,子女孝顺体贴。
这些可都是来年相看人家时的首选,哪怕自己家用不上,介绍给娘家的亲戚侄女,那也是好的呀!
大婶们美滋滋的想,如果这事成了,那保不齐,她们就能拿到一笔报酬不菲的媒婆钱。
婶子们谁也不让谁,暗地里波涛涌动,互相较着劲儿。
她把她推出了人群,你又被她踩了一脚,互不相让。
不过这些都跟苏酥没什么关系,她最期待的还是自己到底能分到多少粮食?
这年头,大家要的粮食也都差不多,大多数都要了玉米粒,其他的也是一些粗粮。
到最后还有剩下的,也都换成了钱。
至于精贵的小麦,多数人家都不会多要,少少要个十斤二十斤,逢年过节时,包顿白面饺子。给老人孩子过过嘴瘾,也就差不多了。
村里只有两户人家不太一样,一户是沈大队长家,还有一户则是苏家。
沈大队长家壮年劳动力少,基本上全是妇孺,工分自然不会高到哪去。
所以,在全体社员分完粮食后,大队长又掏钱,买了一百斤玉米粒,二十斤小麦和五十斤番薯,就这还花了二十多块钱。
要知道,普通人家分完粮后,最多也就拿到个七八块钱,二十多块那可是两年的积蓄。
对于沈家村民们也能理解,毕竟两个儿子都有能耐,怎么吃倒也没什么。
不过,今年苏大爷的行为,可是让村民们开了眼界。
因为今年的天气原因,苏酥和舅姥姥上工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一人也就一百多斤粮食。
就算苏舅姥爷干活一个能顶仨个壮小伙子,但也扛不住他的食量可比仨个壮小伙还能吃。
所以分到的粮食,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够的。
往年苏舅姥姥虽然也会买些粮食,但绝对没有今年的夸张。那可是整整四十块钱的粮食,苏舅姥姥大部分还都要了小麦。
&nbs
第46章 老年绿茶成了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