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盛大的文武科举结束了,由此造就了一批新时代的好青年们……
      不过这些好青年到底谁日后会成为国家的栋梁,这个谁又能说得清呢。
      由于改革,此次选出来的武生们多是战斗勇猛,但大字不认得一个的糙汉。
      反正朱由检先前就已经发话,说殿试之后他们不能直接授职,需要在军事学院学习一段时间。
      武生们多听闻朝廷改革武举,重视武人才会脑子一热的来参加,很多人在来的时候也没抱多大希望,以前那些可笑荒唐的武举都要先试八股,又不是没见过。
      包括徐庶器和戚家三个小辈在内的武生们一路过关斩将,这时候连殿试都过了才反应过来不能直接授职的事儿。
      有不少人一下子就懵了,这到底是要学什么玩意儿?
      最简单的,武夫们虽然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但起码韬略和最基本的兵法你也要学学。
      当然,还要接受一番思想改造……
      现在这个时候,朱由检总算是明白后世那个黄埔军校的举动到底是有多么英明。
      这玩意培养出来的,一批批那可都是绝对的嫡系!
      武生们都已经入学,就连武状元徐庶器在家放了个三天的小长假之后,都已经带着铺盖告别媳妇儿和老娘去上学了。
      可是文举人们呢,自然不能让他们再回去读书。
      说起来,最近这朱由检杀的官员不可谓不多,许多衙门的位置都是悬空着。
      虽然没什么大碍,但偌大个大明,总还是要人协助自己管理的,不然搞科举这玩意干嘛。
      丙戍科文举状元为夏克立,这个夏克立和他爹在历史上对大明都是忠心耿耿,朱由检本人对他是非常有好感的。
      一般来说,文举状元是个有九个都是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基本各授翰林院编修,这是成规。
      至于其余诸进士,则会再令他们延期入京参加朝考,主要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各部主事、知县等官。
      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以及各种繁琐的成规。
      有明一代,由于文士颇多,殿试后等待候补却终身不得官者并不少见!
      被点为庶吉士的举人,算是得到了一个相对比较清闲的职务,不仅可以继续学习诗词书法,而且会在翰林院内特设的庶常馆当职。
      本着不养闲人的目的,这些被点为庶吉士的举人们进入大明政治学院经过为期十五天的思想改造之后。
      成绩优良就可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等职。
      其余稍微菜一点的,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这种虽然也是官职,但很多京内士子都不想去,原因自是道路偏远、奔波劳累等。
      对时下的朱由检来说,这些成规授予的职务都是屁用没有,并不能对大明内外各种形势起到什么帮衬的效果。
      说来也是,你选来选去搞了半天,整出一堆写书法学诗词的官员要来什么用,既不能给你出谋划策,又不能分派到各地维持局面。
      对于这种智障一般的成规,

第259章 利国利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