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贪腐的成本过高导致官场上很少有人愿意冒着杀头之后遗臭万年的风险去贪污,所以锦衣卫就有些无所事事的感觉了。
      真正让朱由检在意的还是人xx增。
      总有些人以为人口的增长速度是个正常的曲线,但是实际上,在和平年代和百姓愿意生孩子的时候,人口增长不是曲线而是直线上升的火箭。
      比如后世种花家开国初期,因为政府鼓励生育而且民间愿意多生孩子。
      从开国时的五亿人口到十亿人口,用时仅仅三十年——期间打过好几场战争还经历过天灾。
      而大明显然不用经历饥荒,天灾也随着崇祯十七年的过去而慢慢减少,再加上民间强烈的生育欲望。
      以及禁止溺毙新生儿的规定,人口数量已经从崇祯三年时的两亿左右暴增到五亿。
      任谁也没有想到人口的增长会这么快,包括中极殿的推演都没有预测到这种速度的人口大爆炸。
      后世有句老话说的好,再大的困难一旦除以十三亿这个基数,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同样的,再小的问题乘以十三亿这个基数,都会变成天大的问题。
      这句话放在大明也是一样的,两亿跟五亿之间的差距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而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人xx增给大明带来的好处是极为明显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显然有他本身的道理,而没有了外患和那些滚着叽歪患者,大明显然可以集中更多的力量来办自己想办的事情。
      比如各种各样的工程。
      不是所有的工程都是危险而且致命的,蛮子劳工也不是永远用之不竭的,那些相对安全相对轻松的工程都被大明百姓们内部消化了。
      至于种地这种事情,因为种地得到的收入没有做工挣到的钱多,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放弃种地,转而跟着各个工程去做工。
      朝廷上面也乐得见到这种局面。
      大量的百姓跑去做工之后,接着就是空出来大量的土地以供分配,并没有出现朱由检当初设想的没有人种地等等情况,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住了某种平衡。
      除了一定程度上的物价上涨。
      因为种地的人少了,粮食虽然还是那么多,但是因为需要购买粮食的人更多了,所以粮食的价格不可避免的开始上扬。
      粮价的上涨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工坊的用工成本增加,随即又将之转嫁到了商品销售环节上面。
      物价上涨其实无所谓,中极殿方面早就已经推演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大明并不存在什么市场经济,所以一切都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唯一让朱由检和朝堂大佬们头疼的还是教育。
      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吧,崇祯五年到崇祯三十年之间,社学的教材更换了十次,县学、州学的教材更换了十次,大学的教材更换了三次。
      原因很简单,大明皇家学院的那些大佬们结合着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理定律之类的玩意,全部冠上了“崇祯定理”、“崇祯定律”一类的名头,然后写入了教材。
第810章 人口暴增[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