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5章 针锋相对,安民三策[1/2页]

三国:开局马超绝不坑爹 开府仪同三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翌日,大朝。
      杨安殿内出现四位新身影。
      将作大匠杨阜,太子少傅尹奉,太宰令常林,谒者仆射司马芝。
      马超举荐的四位官员分属不同部门,但他们都将是马超在朝堂上的助力。
      除此之外,马超的政治盟友还有太傅董承、光禄勋韦端。
      但是,他的政敌——杨彪和赵温的影响力要更胜一筹。杨彪四世三公,赵温总领尚书台,一个是名望最大的三公,一个是实权最大的尚书令。
      马超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少不了费口水。
      天子询问百官有何事上奏。
      马超当即出列,再次向天子呈递奏表,请求天子下诏,迁徙河东、河内二郡百姓入雒阳定居!
      天子让百官议一议。
      太尉杨彪第一个出来反驳,理由和一个月前一样——劳民伤财!
      杨彪说完,太尉下辖的太常卿郗虑、卫尉卿桓典等都站出来支持杨彪。
      尚书令赵温也进言道:“陛下,春耕已去,秋收在即。此时若按司隶校尉的方略,迁二郡百姓入雒,恐会激起民变啊!”
      赵温发话,尚书台的一帮子议郎、仆射都站出来。
      御座上,天子放眼望去,竟有数十人反对马超!
      天子本人都觉得压力山大,更遑论遭到政治围攻的马超。
      一个月前,马超就有过同样的遭遇。
      那一次,马超选择退让。
      而这回,马超不准备再让了!
      否则朝廷大好局面真要被这帮子清谈之士毁掉!
      马超手持笏板,挺胸抬头道:“太尉、尚书令,你们可知我为何要迁徙百姓入京师?”
      赵温说:“在下知道司隶校尉是想充实户口,但生民繁衍需合乎天道,岂有强迁百姓的道理?”
      马超眼见赵温把天道都搬出来了,露出不屑的笑容:
      “天道?尚书令岂不知,天之道,去有余而补不足。”
      “今河内、河东户口皆有百万之数,安邑的行人走在大街上肩贴着肩,后背贴着后背,几无立锥之地!”
      “反观雒阳,京师都城,口不过万,官员又占七八,朝廷以千余百姓供养数千官员,这岂是合乎天道的?”
      马超说完,向赵温拱手。
      刚才一通话,马超将赵温的论点完全摧毁!
      就连御座上的天子,藏在袖口的双手都不禁要为马超鼓掌!
      但是,赵温还有话要说:
      “司隶校尉高才,在下佩服。但是,秋收在即,百姓能愿意吗?”
      马超对他说:
      “尚书令之前说过,秋收在即。既然如此,朝廷先定下方略,秋收后再施行便可!”
      赵温继续反驳:
      “迁徙百姓,必会伤民!伤民,则民心尽失!司隶校尉历经百战方才为朝廷收复河左,您难道又要亲手毁掉它?!”
      马超回答:
      “有国放能有家,河内与冀州接壤,袁绍大军如果打过来,河内百姓岂有安生之日邪?”
      “国乱岁凶,雒阳户口凋敝,朝廷每次发兵都需从雍、凉征调,耗费钱粮不说,若延误战机,诸公难道又要让陛下西迁吗?!”
      两条理由,让赵温找不到反驳的点。
      不过,赵温的狗仔还是强行从马超的话缝里找到漏洞。
      尚书台的议郎赵彦驳斥马超:
      “既然如此,也只需迁河内之民南渡,司隶校尉又何苦让朝廷搅扰河东呢?”
      马超笑道:“吾征河东时,曾闻河东豪家如卫氏、贾氏等趁天下大乱,藏匿关西、关东户口,其门下

第225章 针锋相对,安民三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