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195 虚拟拍摄技术[1/2页]

重塑导演人生 方格化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虚拟拍摄技术同样不是一个很新鲜的概念。
      这个技术,其实最早出现于在电视节目上的应用。
      也就是70年代末的电子布景概念。
      当时有人提出来说,未来的节目制作,可以在只有人员和摄像机的空演播室内完成,所有布景和道具都由电子系统产生。
      1992年以后,虚拟演播室技术真正走向实用,成为数字演播室发展的新技术,然后于1994年ibc展览会上首次亮相,并在各种电视转播中得以实现。
      再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色键技术的不断改进,而出现的电视节目虚拟演播室系统,同样也是源自于此。
      同一时间,这项技术也被人用于了电影的拍摄上,开始还仅限于制作动态故事板,后来就直接运用到了拍摄上。
      包括《星战》、《泰坦尼克号》、《黑客帝国》、《魔戒》、《哈利波特》,以及再后来的《变形金刚》等等,都对它的发展,起到了应用和推广的作用。
      而把这项虚拟拍摄技术玩出了跨越式突破的,还要数卡车司机的《阿凡达》。
      卡车司机把动作捕捉(motioncapture)和运动控制(motioncontrol),直接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动作捕捉和实时渲染技术的联动,一下子走向了成熟。
      也就是把虚拟摄影技术整合成了一个商业模块,然后成为广为人知的一种潮流……
      有人会问,那可是好多年后的技术了,放在2002年这会儿,是不是也太超前了。
      其实不然。
      《阿凡达》上映是在几年之后,但其实拍摄是在2005年就开始的,拍了两年时间。
      不是因为技术还不行

195 虚拟拍摄技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