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在中间居功之首。
我先祖在把朱佑樘推上位之后就归隐了,一心研究古玩,新帝和先祖达成了默契,我先祖栽下的树,由他儿子来乘凉。
但这位官二代和父亲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钟情于瓷器,到了几乎成痴的地步,手里的名窑瓷器不计其数,当时文人圈子里还得到了一个“瓷痴”的绰号。
都说富不过三代,但我家是个例外,明朝后期不太平,倭寇肆虐,这第三代喜欢收集印章,据说当时前朝历代皇帝的私印有一大半都在这第三代的手上,可见其收藏之多之精。
再到后来清人入关,努尔哈赤称帝,从我那位先祖算起的第三代老来得子,第四代出生的时候刚好是皇太极继位,那时候我的家里就开始不行了。
但怎么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里还是有很些底子的,这第四代对古玩的痴迷犹胜他的父辈们,喜欢玩玉器,眼光奇高,看上的东西往往都是天价,而且只进不出,家底子就这么一点一点的烧没了。
第四代死于公元1708年,那时候在位的是爱新觉罗玄烨,死的时候号称收藏美玉八百块,这第四代被康熙皇帝亲笔御赐“八百藏玉主”称号。
再到后来,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让我们家的一些东西毁于战火,或者在实在没有饭吃的时候卖典当出去换条生路,以后当然也没有在赎回来。
后来就到了特殊时期,无数祖先传下来的好东西都毁在了那场浩劫中,我家里是古玩名门,说祖上没留下来件把件东西恐怕也没有人会相信,当时是我太爷爷和爷爷当家,虽然不像我的祖先那样痴迷,却也十分喜爱文玩。
我太爷爷和我爷爷合计了一下,想出一条计策来。他们挑选了几件古董出来,剩下的全部用报纸包起来,外面又小心裹了一层油纸,分成两部分,怕水的书画埋进了灶膛的草木灰堆里,印章玉器瓷器则沉到了一口老井里。
等人上门搜查的时候,我太爷爷和爷爷老老实实交出了那些事先挑选出来的古董,我爷爷那时候是个营长,算是有点红色背景,搜查的时候也就没怎么特别仔细,东西一直到运动结束才敢拿出来。
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我家里的那代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过的很惨,这直接导致了我太爷爷的死,幸运的是,我家祖上的好东西却流传了下来。
到我父亲这一代,他不感兴趣这些东西,我爷爷去世以后家里也就没有什么人在意这些老东西,只觉得是爷爷留下来东西,当做念想准备了一间单独的房间存放,任由灰尘堆积。
把我引上古玩这条道路的不仅是家学的原因,还有一个人在中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个人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名字很响亮,叫陆天人,他算是我的半个老师,从小我跟他认识,已经二十多年,脾气很合得来,他一直在做一个银匠,至于是他年轻的时候是做什么的没有什么人知道,中间问过他很多次,他总也不说,后来我也就不问了。
老头子很厉害,看古董的眼光没的说,一眼断真假,不论是什么样奇怪的老东西到他那里都能给你说出来个所以然。
他教我看古董的方法很特别,头三年他丢给我许多古书只叫我读书,那段时间读过的书比我从小到大读过书都多,我问老陆,老陆说无论是古玩还是现在新兴的文玩物件,玩到最后玩的都是肚子里的文化,没有文化是永远看不好古董的,读书是个积累文化的过程,自然是必不可少。
读古书的几年把我在当兵期间养出来躁性子按了下去,渐渐趋于沉静,也让我对中国的从夏朝以来的历史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是因为老头对我的教导这让我在出师之后玩古董的生涯里几乎没有打过眼。
我家从祖上开始就嗜好古玩,中间因为大环境等因素断过一段时间,但我又重新痴迷于古董,无论是生活还是精神,一生都被古物所困。
可能就是命运这种东西,作为渺小的一个人,想要超离出去实在是太难了。
第一章 家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