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时候,李富贵还不到五十岁,那时候他的妈妈还在世。李富贵的妈妈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她一辈子都信佛,晚年本该享福,她却只吃斋,每天早晚都在自己房里念经。
李富贵对神仙是迷信,但他的妈妈不迷信。她曾经说,吃斋念佛不是为了自己得道,也不是为了儿孙积福。自己在人世的命运早有定数,儿孙也自有儿孙福,自己吃斋念佛是为天下生灵,特别是那些不能言语的生灵。
“你们奶奶是咱们村少有的,能读书识字的人。要是她能有咱现在的条件,读个博士都没问题的。”李富贵温和地说着。
李爱国不知从哪里掏出来一个小本子,一边听爸爸讲,一边记录。李建业则在泡茶。李富贵苍老而略有些粗糙的声音,混杂着茶香,像一首民谣,又像一条小溪,在庭院里缓缓地流动。过往的记忆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几百年前,李姓开基老祖携家带口来到这片土地,决定留在这里,传承至今已有二十四世。李家初祖定居的地方并不在如今李家村的位置,而是在库区那一带。
古人靠种地吃饭,礼敬后土,李家初祖为保土地丰收修建了一座土地庙。最开始时只是用石块垒砌的很小的庙,甚至都称不上庙。也许真是有神明保佑,这片土地山野肥沃,年年丰收,人丁自然也就很快兴旺起来。
人丁兴旺之后便要分家,有后人迁到了现在的李家村这块位置,慢慢成为李家新的聚居地。而李家初祖住过的那座房屋,就变成了祖屋。
后来不知道是谁的倡议,把祖屋改建成了新的土地庙,并进行了扩建。自那之后,李家的先祖灵位与土地爷的神位常年受到香火的供奉,李家村也继续保持着和平安定。
再后来,就是李家村的罗姓初祖来到了李家村。他们是从北方逃难来的,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来到李家村时只剩下七口人,一对夫妇带着儿子,还有另外四个男孩。
其他四个男孩并不是亲兄弟,他们的父母都在逃难过程中死去了。他们来到李家村后,李家的人商量之后收留了他们。等这五个男孩长大,都娶了李家的女儿,李罗两家便成了血脉相连的亲家。
可惜最后蔓延全国的战火还是烧到了李家村,李家的祖屋和土地庙被大火烧毁,李家村的人四处逃难。等到战乱平息后,回到李家村的人只有之前的十之三四。
李姓族人把祖屋重新修建了,但只是把它作为土地庙使用,而把先祖的灵位迁移到如今李家村里李家祠堂里。罗姓族人也为自己的先祖,那五个男孩修建了祠堂。李罗两家祠堂并排修建,以显示两家血脉亲情,以及战乱时期生死与共的情谊。
直到那时,李家村只有土地庙,还没有妙玉庵。妙玉庵的出现,是在大家都把辫子剪掉之后了。但也是刚刚剪掉,当时又是一个连年战乱的时代。
有一天,去土地庙烧香的村民们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女躺在庙里供桌下。村民们的到来惊醒了她,原本用来供奉土地爷的水果糕点被拿出来一些给了少女。土地爷的神像慈祥地笑着,想来?是不会介意的。
少女双十年华,相貌清秀,虽然衣衫褴褛,但言行举止能看得出来是个大家闺秀。有人问她来历,看着一众来上供的信徒,她似乎也不再害怕,把自己的事说了。
原来她是在校的大学生,有当兵的相中了她,要把她娶去当小妾。她家虽然有点资财,却哪里敢违抗当时的军阀,只好含泪把她送了出去。
那时候军阀混战,哪里有太平的时候,哪里有太平的地方,与现在没得比。还没到成婚的日子,那个要抢她当小妾的军官就在一次混战中被打死了。
她逃回了家,但父母却让她赶紧逃命,死活不肯收留。她知道,父母是想保住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自己要是留在家里,上个军官死了,迟早还会有别的军阀会找上门。
可怜她一个尚不谙世事的学生,还是一个女孩子,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哪里有她的容身之地。她只能一路乞讨,一路往南跑。有时候欺负她的不只是兵痞子或者当地的流氓,有些看似和善的人也会陡然生出恶意。
到底
第38章 土地庙里焕新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