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炎向往道:“我崇尚苏学士的率性而为,我更崇尚王荆公的逆天而行。
王荆公是一个真正的勇士,虽然他现在有诸多骂名。但我相信,终有一天,王荆公仍然会被所有人敬仰!”
看着激昂的赵太炎,晁补之叹道:“少年意气,激昂文字,指点江山,真是令人怀念的过往!
我们这几代人谁年轻时不是抱着大志,总以为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人间。
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年眼看着江河日下,我们也不想寄情山水,只恨无能为也!
醉生梦死时我也会时常被惊醒,怕就怕繁华落尽为子孙留下一片狼藉。
大宋需要实诚的君子,但也需要变通的君子。太炎,你年纪尚幼,便心怀大志,他日若是凌云,一定不要忘记今日所言呐!”
赵太炎躬身道:“是!”
这时斋饭上来,晁补之道:“来,尝一尝,这是大佛寺有名的翡翠黄瓜,一人一盘,吃吧!”
赵太炎尝了尝,味道确实不错。就着一碗米饭,赵太炎三两口就将一碗米饭扒到了口中。
其实赵太炎还是喜欢面食,特别是煎饼,比较有嚼劲,吃起来津津有味。
至于米饭,对于赵太炎基本上也就是当汤喝下去。
吃过饭之后,赵太炎取出了蔡坤给自己的信。晁补之接过信看也没看就放在了桌子上,随即看着崔抟道:“稍后带着太炎去州学办一下手续吧!”
其实有了晁补之,州学无疑也就成了鸡肋。晁补之是进士出身,其老师和同门也都是进士。
这样的进士圈子那么非常容易产生进士,因为他们不仅有才而且有应试的成熟经验。
一般的州学实行的是三舍法,特别是太学,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
崇宁二年,三舍法逐渐推广到各府州,宋徽宗甚至一度取消了发解试和省试。
不过现在三舍法又开始松动起来,因为三舍法所招取的人才范围太小。
官宦子弟可以免试入学,平民子弟需要专门考试。而且考官和官宦子弟有些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至于作弊之风大起。
是以现在发解试和省试混合着三舍法一同进行,赵太炎刚入州学自然是外舍生,而崔抟已经是上舍生。
州学的名额较之太学少了许多,这也是特别让人诟病的地方。
当上舍生决出来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基本上就可以等着被授官了。
而很多时候这个上舍生基本上是内定的,就像崔抟,无论成绩是不是最好,他就是济州眼中的上舍生,是一位注定的进士。
济州的外舍生共有两百人,崔抟不情不愿的将赵太炎引见给了一位专门负责外舍生生活的斋长。
斋长对崔抟的态度非常好,因为崔抟是准进士,而斋长不过是个不入流的教书先生。
崔抟的风度很是不错,说话也是和风细雨,“何先生,这是从郓城来的赵太炎,晁师让您将他安排在外舍。”
第八十章外舍走读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