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六十三章勋贵们的反击[1/2页]

客宋 纸上谈八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赵太炎软硬兼施的劝走了前来闹事的禁军及其家属之后,就立马趁热打铁的前往了天武军。
      有了神卫军的前车之鉴,天武军也不敢耍什么花招。就这样,赵太炎连续在各军之中跑了一个月,腿都跑细了,最终跑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结果。
      人员花名册上的近三十万禁军,实际人数不过二十万。二十万京禁军中有十万属于老弱病残,年十五到三十五的青壮不过有十万人!
      这样的结果引起了朝廷上下的轩然大波,朝廷每年耗费在京禁军上的钱粮也不会少于百万贯。
      如今这百万贯有将近三分之一入了将领们的腰包,还有近三分之一养活无用之兵,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徽宗皇帝为之大怒,但是看到勋贵们在这一个月非常老实的份上,还是决定对禁军将领暂时既往不咎,以观后效。
      与此同时,远在河北整顿禁军的蔡攸刚想上报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单,就接到了赵太炎因查清了数万军中空额以及清退了将近十万老弱病残而被徽宗嘉奖,直接升任同知枢密院的消息。
      蔡攸一脸愤恨的抓起了自己亲笔所书成花团锦簇的奏折,几下就撕了个粉碎,气冲冲的就跑了出去。
      在一个月之后赵太炎受到了朝廷上下的广泛赞誉,认为赵太炎为缓解朝廷的财政危机做出了很大贡献。
      赵太炎也有些欣慰,自己的雷霆手段到底是震慑住了勋贵,让勋贵们一时不敢轻举妄动,而抛却了自己极大的利益。
      不过赵太炎始终记着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勋贵们自认为与国同休,大宋不灭,勋贵不亡。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勋贵们没有理由不报复赵太炎,否则也会为人看轻。
      而且勋贵们十分注意徽宗皇帝态度的变化,赵太炎虽然升任同知枢密院,但徽宗皇帝却渐渐疏远了赵太炎。
      所谓鸟尽弓藏,赵太炎为大宋裁减了十多万禁军,省下钱粮无数。
      现在大宋重新和平起来,西贼俯首称臣,辽国叛乱不断,只有大宋堪称国泰民安。
      国泰民安时,人的精力就会集中在内部斗争之中。随着一名监察御史弹劾同知枢密院赵太炎纵然麾下亲兵草菅人命之后,朝廷之中对赵太炎的赞誉仿佛戛然而止。
      一时间众口铄金,弹劾了赵太炎自出仕以来的十条罪状,这让赵太炎不得不上书请辞同知枢密院。
      徽宗皇帝对此事虽不言不语,但却没有再召赵太炎相见,明摆着是要落井下石!
      赵太炎身边虽然高十娘和李师师安慰,但也不禁有些落寞。自己是全心全意的为了中国,可惜没有人懂!
      为了远离勋贵们的视线,赵太炎已经辞官数次,只是徽宗皇帝一直不许。
      当临近年末的时候,赵太炎已经上书十次请辞。徽宗皇帝最终以赵太炎为两浙路经略安抚副使出外,免去了赵太炎身上的枢密院职务。
   

第三百六十三章勋贵们的反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