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过去,赵太炎终于从刚入京时的翩翩少年成为了在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年自己就抛出了考成法,清丈土地,官绅一体纳粮等堪称惊世骇俗的改革之法,引得士人对赵太炎褒贬不一。
如晁补之范致虚等人皆是因为自己对大宋所说的改革而对自己青眼有加,朝堂之上一直有些改革之声。
只不过清丈土地官绅一体纳粮之改革触动了广大士绅的根本利益,是以一直没有形成打的浪潮。
但是赵太炎在燕山府路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云中府路的改革也正在进行。
天下有识之士已经越来越认同赵太炎的土地改革,是以当赵太炎以绝世之功得大宋权柄行改革之事时,众人一时无言。
建炎元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从开封府拉开了序幕。建炎是小皇帝赵谌的年号,所谓建炎者是“建隆再造以火克金”。
“建隆”是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的第一个年号,新朝的意思就是想恢复太祖时代的文治武功,使大宋出现中兴之势。
“金”自然是指金国,阴阳五行变化很受世人追捧,以火克金最起码是个心理上的安慰。
之所以选取开封府首先清丈土地,一是因为赵太炎不想冒进,从而导致改革失败。二是后世凡有改革,必选取试点。
本来选择一个稍微偏远的地方作为改革试点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为了让众臣看到自己的改革是可行的,而且为了使改革可控,是以选择了相当艰难的开封府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而且在赵太炎在政事堂提出改革之时,政事堂中除了刘?表示了赞同之后,徐处仁耿南仲都闭口不言,甚至连张叔夜都有些犹豫。
眼看众人无声,气氛非常沉闷,赵太炎呵呵一笑道:“诸公,土地改革势在必行。我大宋因为优待功臣之故,是以不限制土地兼并。
太祖时,天下不过六百四十万户,三千二百余万人。而此时的大宋已经有两千三百万四十万户,十二千万人。
十二千万人养在五百万顷的土地上看起来还可以接受,但是这五百万顷的土地却有多少不缴纳赋税的,这也是大宋财政窘迫的缘故。
虽然说是藏富于民,但是这么多财富藏在权贵和士绅的家中又有何用,于国无益。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如今朝廷不知道私田已经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以燕山府路为例。
按照燕山府路州县所报,整个燕山府路耕地不过二十三万顷。但通过清丈土地之后,燕山府路的耕地实有五十六万顷。
这多出来的三十三万顷全部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地方豪强就是利用这些多出来的土地招兵买马,对抗朝廷!
我大宋如今看是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地,但实际上谁也不知道。
不过根据太平书院的估算,大宋最起码有七百余万顷的耕地。
也就是说起码有两百万顷的土地没有交税,按照一亩地一斗粮计算,两百万顷地该是多少粮
第五百三十六章改革之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