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二年的九月九日,天气尚好,赵太炎决定带着家人去登高。
赵太炎的心情是轻松的,大宋的秋税正在稳步征收之中,按照估计,秋税应该比夏税至少还要多几百万贯。
为了巩固统治基础,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再次放宽,有功名者可以免役免税。
得秀才名者免役免税仅限于个人,而且田地免税不得超过一百亩。公堂之上可以见官不跪,官府不得动刑。
得举人名者可以免税二百亩,求见地方官时,地方官应当接见,并赐座。
这是针对天下读书人制定出来的一项优待,里子虽然给的不多,但面子充足,是以天下读书人对赵太炎的舆论也在慢慢扭转。
同时对各级官员的免税田也重新做了规定,相比于刚开始的要一帮子打死,现在还有免税田,这让官绅们也松了一口气,对新政的抗争力度就减弱了。
没有了官绅的暗中支持,所谓的七十二路烟尘就成了无根之木,很快覆灭在越练越强的宋军之中。
大宋的形势一片大好,赵太炎此前觉得亏欠家人良多,是以带着家眷往嵩山一行。
嵩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嵩为中央、左岱、右华”,为“天地之中”,称中岳嵩山。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九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于奇异的峻峰,宫观林立,故为中原地区第一名山。
嵩山又分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共七十二峰。嵩山是中国道教圣地,佛教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新儒教的诞生地。
北宋历代君王一般都是崇道,宋太祖赵匡胤下令为中岳大帝制作衣冠剑履,以与道经之称相吻合。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赠五岳封号,中岳大帝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祟饰神像之礼,至时派遣礼官祭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增修殿宇,并创造碑楼百五十间,塑神像及装修新旧功德画壁等四百七十所,这可谓中岳庙史的鼎盛时期。
赵太炎的几位妻子之中,扈三娘只信手中的刀。高十娘和李师师因为徽宗常年任用道士,是以偏于信道。
而赵太炎对佛道两家都是持平常心,所以赵太炎没有去中岳庙也没有去少林寺,而是先去了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是文人治学的好地方。
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十余年,对学生一团和气,平易近人,讲学鲜感,通俗易懂,宣道劝仪,循循善诱。学生虚来实归,皆都获益。
来到了嵩阳书院门前,在嵩阳书院继任程灏为山长的是程门四先生之一,也是程门立雪的主人翁之一的杨时。
杨时原为国子监祭酒,只是今年已经是七十岁的高龄,到了致仕的年龄。
朝廷虽然几番挽救,不过杨时去意已决,是以给
第五百六十九章游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