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百零五章再起波澜[1/2页]

客宋 纸上谈八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宋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之言一经出来,就得到了天下士人的认可。
      士人们自开天辟地以来还没享受到这样崇高的地位,儒家自问世以来是多灾多难的。
      孔仲尼带着弟子在春秋里游荡,不停的向各国君主推销着自己的儒家学说。
      但在春秋乱世,那是真正的大自然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君主们表面上对仁对礼颇感兴趣,实际上并不以为然。
      秦以法家治天下,汉初崇信黄老之学。直到汉武帝时为了彻底的控制天下,实现大一统,是以选择了儒家来教化万民。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子弟从此矗立在朝堂之上。不过此时的儒家子弟还不足以左右朝堂,因为朝堂之上贵戚子弟远比儒家子弟有分量。
      特别是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专权,朝堂激烈的斗争让朝政败坏,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
      从此群雄逐鹿,大浪淘沙三国鼎立。曹操三次颁布求才令,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来带兵打仗。
      这无疑是对当时强调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冲击,也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大纠正。
      魏文帝曹丕为了缓和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在吏部尚书的建议下实施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门阀政治一直陆陆续续的到了隋朝,隋文帝开科举,隋炀帝设进士,唐太宗制五经新义,之后,儒家子弟才重新正式出入朝堂。
      但是到了唐玄宗之后又形成了藩镇割据,武人称雄的时代,儒家子弟再次成了乱世之中的羔羊。
      经历了五代十国,北宋上承后周,灭南唐降西蜀征北汉,其后杯酒释兵权,开启了信儒门得永生的道路。
      真宗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激励起了全民学儒风潮,仁宗时多少大臣直言敢谏,拉着仁宗的袖子,吐沫星子都是喷在仁宗脸上。
      仁宗的遭遇让其后的皇帝可能有些心悸,是以将异论相搅推上了玩弄朝堂的顶峰。
      异论相搅使皇帝们轻易取得了朝堂的控制权,但却引发了激烈的党争。
      党争带来的是非黑即白的内耗,这种内耗对大宋没有好处,甚至涣散了人心。
      但不管文臣们如何内耗,其对武将的态度是一致的。没有文臣想活在武将的刀枪之下,是以赵太炎提升武将地位的行径总能触动文臣们敏感的神经。
      赵太炎凭着自己崇高的威望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缓缓提升武人的地位,众人还不好轻易反

第七百零五章再起波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