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七十三章 皇帝、元辅和科道[1/2页]

小阁老 三戒大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哪怕在大明朝生活了一年多,来京师也有好几个月了,赵昊依然距离大明的顶层过于遥远。
      当没有史料支撑时,他自然无从去探究,隆庆二年的殿试,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何况,那也不是他该操心的事情。
      但他能推测出,考生成绩大面积起落,肯定不是因为文章质量引起的。
      因为会试阅卷时,每一份中式的卷子,都经过了同考官、主考官,三五七遍的审阅斟酌。能被中选的文字水平都没问题,而且排名也基本合理。
      前面说过,中式举子们基本上对国政一窍不通,写出来的殿试文章也大都是鹦鹉学舌,阅卷官们基本上还是以文字水平来评判高下的。
      加之殿试的阅卷只有两天。所以读卷官们既没能耐、也没必要,去改动会试排定的名次。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当是文字之外的因素所导致。
      又因为涉及变动的人数实在太多,故而也不可能是有人走关系、通关节所致……要是能有这么多举子,能走通国家抡才大典的关系,那大明朝亡国也就在旦夕了。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便是策论的观点了!
      通常为了保险起见,中式举子们都会采取官场上流行的观点,来作为对策的核心。
      因为他们还没踏入政坛,所以阅卷大佬们不会笑话他们人云亦云。
      反而贸然出奇会给大佬们,留下不够稳重、哗众取宠的不良印象,所以策论卷中的观点,大部分都是大路货的陈词滥调。
      如果是录取者突发奇想,希望通过对殿试策论的褒贬,来传递某些与大环境相左的观点,那就说得通了……
      ~~
      大胆猜想之后,就是小心的求证了。
      首先,在本年的殿试题中,隆庆皇帝一共提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消除流民,二是如何抵御外辱。
      赵公子说是三个,自然是为了掩人耳目了。他就是再能掐会算,也不能刚刚好两个全猜到,一点余量都不留啊。
      那样不科学。
      赵昊靠坐在火炉旁的摇椅上,膝盖上搭一条提花毛毯。
      微微摇晃中,他闭着眼,回想自己印象里,几份名列前茅的对策卷。
      赵昊要提炼出他们的论点看一看,到底藏着什么不一样的观点。
      尤其是那罗万化的,居然能让阅卷的大佬,不顾多年的规矩,为一个吊车尾的中式举人,戴上了状元的桂冠。
      在心里仔细过了一遍,罗状元那冗长的四千多字大文章,赵昊很快将要点提炼出来。
      首先,罗万化针对‘游惰者多,归农者鲜的流民问题,提出了还算有见地的一家之言:
      一是,‘欲驱天下之民皆力于本,其道无他,唯贵谷粟而已矣。
      所谓‘贵谷粟,出自晁错的《论贵粟疏》。大意就是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高了,种地的积极性增加了,自然就乐意回去种地了。
      二是,提出对天下的土地进行清丈,打击投献,让豪势之家无法逃税,从而分担农民沉重的负担。
      这就是十年后,张居正在全国推行的‘清丈亩了,可见罗状元是有两把刷子的。
      三是,恢复太祖时制定的盐法——由商人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盐引,这样粮价自然上涨,朝廷也可以收盐税来代替对农民的盘剥,达到给百姓增收减负的效果。
      在第二个问题,如何抵御鞑虏上。
      罗万化提出‘改变重文轻武的现状、‘用三年时间重新练兵、‘以屯盐之法理

第一百七十三章 皇帝、元辅和科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