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开学在即,陈征心里装的事情太多。
估计要不了多久,二姐陈文娟两手空空的从粤省回来。父亲陈秉智不久后也会身无分文的回家避难。
前世因为陈文娟太傻,听信媒人的花言巧语。最终落得是无儿无女清苦一生。
陈秉智与陈文娟如出一辙,听信媒人的阿谀奉承。草率决定了女儿的终身大事。
赵玉琴为了女儿的幸福与陈秉智争吵不休。却毫无办法阻止丈夫的无知和女儿的幼稚。
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来自内外的精神压力和家里的困窘。致使赵玉琴在争吵中精神失常。
这一世陈征绝对不能容忍这种惨事发生。
对于上大学,陈征除了内心的一份侥幸的期待,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希望。
他只能告诫自己努力学习,来弥补前世的遗憾。倘若自己通过努力依旧与大学无缘,那么就要另谋出路。
‘书店将是他实现原始积累的第二步。
如果记忆没错的话,陈征所在的高中?常平市西城高级中学门口开发了一处楼盘。
不知道什么原因,所有的楼房都盖好了,只剩下装修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陈征记得靠近主路的那一排二层楼门面房好像只有一家装修好了。只是一直没有招租出去,这也是下一个目标?书店。
西城高级中学坐落在常平县城西郊郊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距离市中心还有较远的一段距离。
作为一个县级市的郊区,相对还是比较落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单调,精神生活更是贫乏。不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世界观。
在那个武侠.枪战片流行的年代,学生们经常旷课成群结队去城里录像厅光顾。
许多学生喜爱武侠小说,跑到城里租几本昼夜不分的看。陈征也不例外,那时候经常秉烛夜读,以至于把眼睛都看肿了,还做了一次手术。
不过陈征回顾前世的记忆,觉得以前学生读书的内容太过于单一了。而且陈征心里总觉得应该通过自己的方式,改变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这一次自己要将书店改变得全面起来,不能是纯粹的为了赚钱。
随着华夏国综合国力的蒸蒸日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凸显。更重要的是,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还在坚定不移的执行。未来进入21世纪,人口基数在持续下降。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常态,人民群众对子女的重视程度几乎盲目化。
书籍的更新换代和需求量也将达到鼎盛时期。
前世在建筑工地干过一段时间。有些靠体力吃饭的劳动者文化水平太低,言行举止不由得令人深思。
一个民族在追求物质文化的同时,精神文明更值得传承和发扬。
教育将是陈征重心发展的产业之一。按照陈征的设想,教育产业前期的投资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96年开始民办教育机构就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国内纷纷崛起。时间紧迫,他必须在高考前完成第一次原始积累。
因此,在西城高中开办书店也是一个探索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人才来自哪里,自然在学校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他要在母校尽可能的团结和培养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为未来做谋划。
暑假前把那间二层门面房租下来,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楼住人,一楼租书.卖书两全其美。
学校集体宿舍卫生条件差,做事也不方便,而且隔三差五的丢东西。
那时候在学校五天时间,学生10块钱的生活费已经绰绰有余。城里饭馆一老碗油泼扯面加肉臊子才一块五。
相比较城里学生零钱很少,毕竟一日三餐都在家里解决。农村孩子就不一样了,都是比较富裕的主。
很简单,学校有好几个大食堂。农村学生最不缺粮食,都从家里自带面粉交到自己中意的食堂。
例如某学生交50斤面粉,食堂给50斤粮票,还相应的每斤补贴两毛钱差价?10块钱。这10块钱就成了学生的私房钱。
娃在城里上学总不能一分钱没有吧,好歹不行也得给五块。大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陈征那时候也一样,开学用自行车带一大袋面粉,母亲再给十块零花钱。在农村已经算是有钱娃了。
天时地利都具备,陈征确信书店生意绝对火爆,也确信通过自己的一些行动来改变身边的人。
在陈征心里,他还要结交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何勇。
在之前的记忆里搜索,何勇在陈征以后的计划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何勇父母都是六公司职工,老家是常平人。何勇本人也是在常平读完初中才上的技校。他虽然才从技校毕业,可是陈征从前世的记忆里搜索出,何勇在渭滨.常平一带民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常平市是整个渭滨市出了名的闲人集聚地。两地距离最近,有相当一部分闲人已经扎根在渭滨市。尤其在人民路西站这一块,三教九流错综复杂。
滨河发源于甘南省飞云山山脉,横跨甘南和西河省两大省区。东西绵延数千里,日积月累形成了滨河平原。常平市正处于滨河平原中游。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极少。
以?镇为例,?镇居于常平最北部。地势比常平海拔高出20多米。因而当地人将常平市以北称之为塬上。滨河滩称之为塬下。小寨村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二亩,滨河滩人均八分地。这也是造成塬下劳动力过剩的一个主要原因。
塬下人民风彪悍,重武轻文。长此以往,造成了大量无业游民频繁流动。汇聚在常平?渭滨?平城一带。
高中毕业后,陈征打算在西站这一片做生意,而且野心不小。何勇人脉广泛,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正好起到一个良好的纽带作用。
“姐,奶粉厂的情况你肯定比我清楚。铁饭碗虽然好,万一吃不着了,就要另起炉灶。”
听到弟弟的话,陈淑娟眼神立刻变得暗淡无光。这件事被弟弟提出来,显得自己更没用。
陈淑娟上中学的时候,全市二区十三县名列榜首。对于弟弟的言外之意焉能不知。弟弟既然能够提出这个令人沉重的话题,自然有他的用意。
第8章 布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