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唐国内稳定繁荣,四夷相安无事,李世民的心态也渐渐地发生变化,喜欢追求享乐而怠于政事,崇尚奢靡而放弃节俭。然而,对皇上的这种变化,朝臣们大都持赞成态度,认为现在国家繁荣富强,皇上适当怡情享乐也没什么不对。只有魏征、王?、萧?、马周等几位大臣对皇上的所作所为颇多微词,常借机劝谏。可惜的是,皇上不能像过去那样采纳他们的谏言,而是时常蛮横无理地斥责他们。这越发令魏征感到不安,认为皇上继续这样下去,很可能会重蹈杨广等昏君之覆辙,有葬送江山社稷之虞。于是,他决定要给李世民上道言辞激烈足以震撼他心灵的奏章,好好劝他纠正自己的过错。
说来也巧,就在魏征把奏折写好的当日,他便接到晚上入东宫为皇太子刚出生的儿子庆生的请柬。他知道皇上肯定又要行铺张浪费之事,眉头不由一皱,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不过,很快他的脸上又露出了丝笑容,心想这不是自己诤谏皇上的好时机吗?于是,他打开奏折仔细看了篇,好把文章主旨牢记于心,到时说给皇上听。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太阳就下山了,到了赴宴的时候。他起身出了书房,进卧房里换了套半新不旧的礼服,然后赶往东宫。
人还没走进大殿,耳边就传来了一阵充满喜庆的乐曲。魏征不由微微一笑,然后拾级而上,朝金碧辉煌的宫殿走过去。来到灯光通明的殿内,他抬眼一望,瞧见皇上和列位大臣已经依次入座,彼此畅谈,一片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他赶紧趋步上前,向坐于上首的皇上以及身边的太子施礼道贺。李承乾见魏征最末替自己道喜,非但不气恼,反倒满脸堆笑地给他请坐。现在李承乾很器重这位铁骨铮铮的诤臣,因为他知道他能帮自己纠正父皇对魏王的偏爱。
魏征鞠躬谢过太子,然后在他下首的空位上就坐。李世民见所邀臣属均到齐,便乐呵呵地宣布开席。于是,殿中乐曲流淌,舞影婆娑。席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众臣纷纷举杯敬皇上和太子,诚心诚意地向他们道喜。李承乾很高兴,举酒依次向诸位大臣回礼致谢,态度诚恳而热忱。说实话,他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拉近自己与重臣们之间的距离,好对抗日渐崛起的魏王府。群臣见太子如此谦和,颇为讶异,接着又纷纷赞美起太子来了。
酒过三巡,李世民忽然话锋一转,从皇孙降生的喜悦中转到论功上来。众臣见皇上带头议论国事,也就纷纷附和。过了会儿,李世民一分为二地说道:
“朕以为,贞观之前跟随朕夺取并治理天下者,以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而贞观之后纠正朕之过失者,主要是魏征的功劳。”
第125章 ——第126章 魏征进谏【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