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3章 行宫遇刺【五】[1/2页]

贞观风云 饶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你说的没错,朕乃大唐皇帝,天下子民谁敢不服从朕!”李世民霸气十足地说句,随即又皱着眉头说,“可朕曾有言在先,汉夷一家,不分彼此。若因行宫之事而令突厥将士出禁宫,让中原夷人迁入塞外,这岂不寒了蛮夷之人的心,也让朕有失信天下之嫌啊!朕,实在不想这样做。”
      “皇上信义是小,社稷安危乃大。皇上岂能为了个人信义,而置社稷安危于不顾!此非贤君之所为也。”魏征语气尖锐地答道,“且此一时彼一时,皇上当初颁旨令夷人迁入中原,那是因为他们顺从大唐律令,安分守己。今他们不仅不遵律令,到处为非作歹,而且竟然敢行刺皇上。此时皇上借机把夷狄之人迁出中原,实乃合情合理,天下谁会指责皇上呢?以微臣看,这事不仅不会有损皇上信义,反倒会赢得突厥的感激和天下人的赞颂。”
      “其实皇上心里也明白,突厥人本就不大乐意迁入中原,因为他们习惯在草原上生活,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感情。”房玄龄接着说,“臣以为,皇上若能让突厥人重新回归草原,他们应该会欣然前往,会感激皇上的恩德。同时,中原百姓也会因没有夷狄的骚扰而赞扬皇上。一举两得,皇上何乐而不为呢?”
      “朕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能汉与夷能相杂而居,不分彼此,亲如一家。”李世民叹了口气,又失望地说道,“如今看来,这个愿望难以实现了。”
      “皇上,您的心愿很好,却不现实。”魏征很客观地说道,“汉、夷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形同一体,亲如一家。两者只能在争夺中求生存,在制衡中求稳定。汉能制夷,则夷人臣服于汉。夷若强于汉,则汉人必为夷所侵凌。自汉以来,大抵如此。皇上熟读史书,当知其理也。”
      “魏大人言之有理!”房玄龄点头赞同道,“今我大唐强盛,自当为四夷之宗主。故而,皇上当以中原王朝为根本,视四夷为枝末,切不可本末倒置。若皇上倾力扶持四夷,让他们日渐强大,到时就必然会受到他们侵凌。臣以为,皇上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断消弱蛮夷之邦,让他们无力与大唐抗衡。”
      “房大人此计甚好!”马周附和道,“汉与夷自古以来就没有真正合为一家,而是长时间存在争斗,彼此间充满仇恨。皇上想使四夷臣服,一方面要励精图治,使大唐更加强大,另一方面也要想办法抑制蛮夷之邦崛起。若能这样,大唐就可制服蛮夷,使边境永无战祸。今薛延陀迅速崛起,皇上岂能不防?”
      “皇上圣明,自然明白其中利害。”魏征微微一笑,望着李世民说道,“去年皇上册立夷男两位王子为小可汗,便是要分化夷男的势力,以消弱其实力。应该说,皇上此举十分明智。然臣以为,这还不够,为了防止薛延陀进犯大唐边境,皇上当在大唐与薛延陀之间建立缓冲地带,使薛延陀不能直接犯境。”
      “魏大人所言甚是!”房玄龄支持道,“自突厥迁入中原之后,塞北一带空虚,致使大唐与薛延陀相毗邻。然薛延陀今非昔比,有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等部落归附,又趁漠北空虚之际占据了原颉利可汗的草原,如今已是相当强大。蛮夷一旦强大,就必然会侵扰我大唐边境。因此,皇上当想方设法来阻止薛延陀的入侵。臣以为,皇上当采纳魏大人的计策,在大唐与薛延陀之间部署兵马,以阻薛延陀大军南下,保我大唐边境平安无事。”
      “正所谓未雨绸缪,皇上当趁薛延陀尚未南下之前做好防备,到时便可高枕无忧矣!”马周劝谏道,“臣请皇上尽快调集人马前往塞北,以震慑薛延陀。”
      “诸位爱卿所言不无道理!”李世民沉吟着说,“只是我军人马皆长年生活在中原,恐难适应塞外,故而很难长年累月地驻扎在塞北。这该如何是好?”
      “皇上所言甚是,中原人马确实无法长年生活在塞外,故而不可调兵前往。”魏征拱手谏道,“然皇上可迁中原突厥人入驻塞北,他们原就是漠北部众,不仅适应那儿的生活,而且非常热爱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如此,既可解决边境之忧,又可满意突厥的人心愿。此乃一举两得之事,皇上何乐而不为呢?”
      “是呀,皇上,这的确是条好策啊!”房玄龄紧跟着进言道,“皇上,臣以为突厥人离开中原迁入塞外,不仅可使中原安稳,而且也可为我大唐筑起一道强大的屏障。到时就算薛延陀有不良居心,欲引兵犯我

第133章 行宫遇刺【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