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八十一章 一把火烧了所有[1/2页]

重回90年代 大漠孤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孙斌看完徐赫给他的那份文件后,低头思索了片刻,然后认真地对徐赫说道:“赫子,我觉得在冷库中保存种子,并不一定能延续种子的价值和文化基因。品种流失太可惜。”
      徐赫点头表示赞成:“对,我也这么认为。关键,我们怎么才能更好的收集种子,保存好种子,并让其延续下去,尤其是那些濒临灭绝的古老种子。”
      虽然阳春村呈海拔八百米高的梯田分布,但是它有百分之七十的森林覆盖率,还有干净的山泉水。
      这一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比如红薯、豆类。辣椒等作物,都可以在这里种植。
      不得不提的是,水稻在这里生长非常普遍。
      然而,水稻的种子从当初的一百六十五种减少到如今的五十种,这是不小的遗憾。
      每一粒留下来的种子都有存在的道理,甚至很多有价值的部分都被忽略。
      孙斌又拿起资料,指着一些他认为重点的地方又看了几遍。
      随后,他提议道:“赫子,你说咱们这样,好不好?咱们不如联合全村人在梯田上回复传统的鱼、稻、鸭共生的耕作方式。”
      徐赫听到孙斌的想法,茅塞顿开。
      他立即站起身,快步走到孙斌面前,微笑着拍了一下孙斌的肩膀。
      “大斌,你这个提议好,我觉得可行。”
      “到时候,我们就把这次改造起个名字,要既能倡导保留和延续各种种子的行动,又能让文化精神根植于大家心中。”
      孙斌连连点头:“对,没错。可是,起什么名字好呢?”
      徐赫想了想,脑海里冒出了一行字。
      他脱口而出:“‘全域有机,农耕复兴计划,如何?”
      孙斌觉得这名字起的好,举双手赞成。
      “赫子,就用这个名字吧,非常有号召力,而且将来我们推向市场也是一个不错的噱头。”
      说干咱就干,徐赫拉着孙斌每天开着破旧的皮卡车,走村串寨收集濒临消失的古老种子。
      有段时间,他们在一户村民家里,发现了一种叫高杆芒梗米煮的米汤。
      这种米汤可以用来哺育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还有一种名叫?子的作物,有位村民在仓库闲置了三四年,也被徐赫种活。
      在这之前,徐赫进行得并不顺利。
      因为发现了种植以后需要找人认养、种植、观察、记录等等各种繁琐的工作。
      要想在村里找到越来越多的跟徐赫和孙斌有认同感的人,与他俩一起做这件事,只有两个字“艰难”。
      阳春村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打工,家里只剩老人和孩子。
      老人和孩子跟徐赫他们又有着不可忽视的明显代沟,这种代沟也会造成种子的延续性。
      光给这些群体做思想工作,徐赫和孙斌就记不清做了多少回。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
      徐赫和孙斌的付出没有白费。
      另外,阳春村极有特色的一点是,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植水稻。
      而牛耕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态循环模式,随着农耕文化发展,已延续了有几千年。
      这足以见证

第三百八十一章 一把火烧了所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