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郭勋祺看见了潘文华的示意之后。知道这次阻击东瀛军队的进攻,必须先说服二十三集团军的将领接受游击战的战术。
      “绕师长,你先别发话,你听我来给你分析一下。你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和东瀛军队硬碰硬的来了。”
      “你说。”
      随后郭勋祺就摊开了桌上的地图,对着南京到淞沪之间点了点。
      “知道这里有什么吗?”
      饶国华一看就知道郭勋祺在地图上指出的是国民政府修筑工事的位置。
      当初国民政府为了应对东瀛军队顺着长江攻击。
      在当时德国顾问的主导下,在长江南岸,沿着上海到南京的方向,构筑了大量的国防工事。
      “你是说军委会花大钱修的国防工事?”
      “要我说,华夏和东瀛之间的这场战争,火力密度将会是我们内战时候根本无法比较的,而华北战场的空地火力密度,又无法跟淞沪战场相比。
      在淞沪战场上。我们的军队就吃了大亏。倭寇的飞机,重炮,甚至舰炮轮番攻击下来。
      所谓的阵地战,没有依托钢筋混凝土的永固工事,就是个笑话!你也知道杨森的军队在淞沪战场的损失惨重的消息了吧。”
      听到郭勋祺的话,饶国华也点点头。虽然杨森和在座的诸位关系都不算好,但是大家毕竟都是蜀地出来的,有关杨森的事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关注。
      更何况杨森和郭汝栋还是第一批被派到前线和东瀛军队交战的蜀军。
      作为领兵的将领。饶国华当然要收集情报,看看蜀地的军队和东瀛军事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见到饶国华已经不再嚷嚷着要和东瀛军队打阵地战、潘文华随后补充道:“我从司家帮忙收集的一些国外的资料发现。
      就算是国在国外,尤其是法国这样的国家。为什么沿着法德边界耗费巨资,构筑马奇诺防线,目的就是打阵地战。
      国民政府当时接受了德国顾问的建议,耗费巨资修筑的国防工事,当然先让中央军用这些工事了。
      绕师长你也见识到了我们蜀军在战场上被其他的军队排挤的情况。所以不用想都知道国民政府放米昂是不会让我们蜀军痛痛快快的躲在工事里面杀敌立功?
      再说,东瀛淞沪战场伤亡不小,别人也不是傻瓜,凭什么认为东瀛军队会拿鸡蛋碰石头,一头撞在这些修筑好的的国防工事?
      脚趾头都能猜到,我们的战场注定是南京以南的太湖西北地区。
      倭寇也不是傻子,松井石根必然会把他没有太大伤亡,又精锐的日军第十军,绕过国防工事,穿越太湖地区,沿着广德,郎溪,宣城,一线进军,然后兵分三路,两路打到南京城南,一路打到芜湖,切断我南京后路阻挡援军,与顺长江前进的日军汇合,彻底包围南京!”边说着,边在地图上标记起来。
      在座的将领看到潘文华标记出来的线路都陷入了沉思当中。
      饶国华在听完了郭勋祺和潘文华的分析之后也不在嚷嚷要和东瀛军队打阵地战了。
      实际上,对于蜀地军队的威胁还不仅仅是来源于东瀛军队的进攻。
      要知道这次为了支援刘相等人在芜湖的战斗,司亮和刘相还特意的在潼关设立了前线的医院,和物资转运处,将大量的物资运送到了潼关。
      这次和蜀军对峙的三个个师团的鬼子,其中还有两个常设师团,一个重炮旅团。
      照淞沪战场和华北战场的华夏和东瀛军队对比比例,要阻挡东瀛军队,至少需要三十万以上的华夏军队。
      让人生气的是胡宗南从陕西飞急匆匆的赶到淞沪参战,就打了两场就撤离了,随后就听说了倭寇在金山卫登陆。
      胡宗南要调回陕西。这没关系。但是胡宗南掌控了陕西之后,就严重的威胁了蜀军物资补给线。
      而这杨关键的时候,蜀地的军队应该兵和一处。结果国民政府还是不肯放过蜀军。
      让郭汝栋前往松江县城,冒着倭寇狂轰滥炸,阻挡东瀛金山卫登陆部队,为九国公约各国调停赢得时间。
      这样强悍的对手,丢给了蜀军,一个应对不当。好不好几十年心血组建的甫系蜀军军队班底,就付之东流。
      刘相清楚,国民政府这是借东瀛倭寇的手消灭蜀地的军队。
      可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这仗又不得不打。想到这,刘相望着潘文华,郭勋祺。范绍增等将领,说道:“诸位,你们也知道现在的情况有多危险了。拜托你们了,一定要想办法,狠揍倭寇一顿,打出我蜀军的威风,为民族存亡绝续建功,也要让蜀军尽可能多些士兵能活着回家!”
      听到刘相的话,在座的将领都起身回答。
      随后刘相在警卫的护送下回去休息了。众人也知道刘相大病刚恢复了一些。
      也都知道现在刘相就是蜀军的压舱石。定海神针。
      目送刘相离开之后,作为司令的潘文华继续主持会议。
      大家各抒己见,商量看看该怎么和东瀛军队战斗,既可以阻击敌人,也能够减少己方的损失。
      这个时候的蜀地的将领们再也没有勾心斗角的想法了。全都为了打击侵略者,绞尽脑汁。
      就在刘相的二十三集团军积极备战的时候,东瀛军队在金山卫登录之后,继续沿着道路快速的推进。
      而陈诚和陈诚,顾祝同见到淞沪会战已经是败局已定。所以想要尽快的将军队撤离。在建立第二道防线。
      于是两人联名给给常凯申请求了三次,希望将淞沪七十万大军后撤,退到二线修筑好的的国防工事,构筑南京外围防线,阻挡东瀛军队西进。
      可是现在还将希望寄托在外国身上的常凯申,正眼巴巴等着国联的会议,调解华夏和东瀛之战。
      淞沪战场就是他表演给国联看的,这个关键的时候,他哪里会同意结束战争。
      于是原本有希望建立的第二道防线的机会就这样被白白的给浪费了。使得东瀛军队的推进速度更加快了。
      而刘相早就接到了司亮的电报,知道常凯申指望九国公约国家出面调停的事情根本就不现实。
      单单是米国。随着东瀛和华夏之间的战争。米国出口到东瀛和华夏的钢材和石油等物资的交易额是节节攀升。这样的情况下,指望米国政府出面。米国政府背后的财团们都不会同意的。
      英法两国就更加不可能了。随着得国在欧洲逐渐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英法两国同样也没有资格出面阻拦东瀛对华夏的侵略了。
      至于得国内部,有着巴赫这位得国政府的高官。司亮更是清楚得国政府可是中意和东瀛合作。
      而且随着得国在欧洲占领的地方越来越大。原本还需要从华夏进口的廉价的矿石原材料维持国内的生产。现在也已经不再是离开华夏就不行的时候了。
      其他的国家就更加不可能为了华夏和东瀛之间开战了,毕竟这些国家在华夏的利益并不大。
      也正是知道了这些情况,所以刘相并没有和常凯申一样指望着其他国家出面调停。
      第一时间把部队运动到太湖沿线的西北岸去。
      潘文华等将领也清楚这次战斗就是东瀛的军队赛跑。
      求人不如求自己。
      只有抓紧每一分钟,到时候,就算是没有永固的国防工事,从容的把战场布置好,哪怕简陋的工事,只要抢占了战略要点,就有更多的胜算。
      第二天,刘相一行人终于赶到了二十三集团军的司令部。
      见到范绍增出现在刘湘身边,太让唐式遵意外了。
      他得到的消息,范绍增被他气的去魔都找杨森了。
      毕竟范绍增可是杨森的旧部。
      而刘湘跟范绍增的关系一般,当初范绍增还为了国民政府收买的事情让刘相对他很是不满。
      唐式遵清楚范绍增像见刘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加上这位并不是刘相的心腹。所以唐式遵才敢这么逼迫范绍增。派亲信去架空范绍增。
  &nb

第36章赶赴战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