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新民主主义时期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
      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而且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很多评书门的艺人都会说相声,而相声门的人呢大多都学习评书,这就是俗称的“两门抱”。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孙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
      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
      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冀州和东北五省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
      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
      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
      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
      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
      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
      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孙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作为一个评书演员,应当善孙状物表情。这就需要做到“五到”,即心到、足到、口到、手到、眼到;欲求惊人需擅长“八技”即吼叫、爆头、鹅鸣、犬吠、牛喊、马嘶、状哭和状笑。
      即所谓“五到八技”之能。说功:所谓“说功”就是嘴上的功夫。
      说书人并非平铺直叙地照本宣读,它是需要具有说唱演员所共有的几种功夫,即口、齿、唇、舌、喉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说的利落,句句送到听众耳朵里。
      所以一个评书演员要有好的嗓子,吐字,咬字要清楚,声音要嘹亮。
      一个特别好的评书演员,应当会“口技”这种特殊技能。“口技”虽难,但可贵,更有以无声见长者,无声之声,更为珍贵。
  &nbs

第90章 评书专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