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未息,秋风已起,风吹着立在藏经阁前的一杆旌幡,旌幡呼啦啦飘动,引起前来听经的一名书生的注意。
这名书生听完辩机论空空禅,从人群中走出,向辩机拱手一揖,指向那面飘动的幡,问:“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
辩机双掌合十回答:“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在动。”
在场听经的僧侣们拍案叫绝,尤其是道岳法师,对自己的弟子辩机的回答十分钦佩,感觉自己推荐他讲经论禅没有错。
不是风动,也不是风幡在动,而是人心在动,人心一动,则天地万物都跟着动。
可是,提问的书生听不明白,追问辩机:“晚生明明看见风吹旌幡,风在动,幡也在动,你为什么说风不动,幡不动?”
百姓们跟着书生起哄:“是啊,是啊,我们都看见风呼啦啦地动,幡也在猎猎飘动,难道是我们的眼睛看错了?”
道岳法师看着辩机,点点头,说:“徒儿,快快给施主解答。”
辩机对书生和百姓们说:“贫僧刚才讲到,一切都是空,由于众生的心中多妄念贪念,心被妄念贪念充满了,没有倒空,时刻躁动不宁,众生以此心态,自然看见风在动,幡在动。”
那位书生点点头。
辩机又说:“如果众生不执求财色名利,倒空心中的妄念贪念,则心空如天空,空无所有,空无一物,空空如也,以此空空的心态观看万物,万物则空,万物都是空的,如何能动?风空空,幡空空,所谓的动从何来?”
那位书生听了,说:“如此说来,只要众生心不动,则风不动,幡不动。”
百姓们却无法理解,说:“我们不知道怎么把心变成空?”
辩机说:“诸位施主不妨学会禅定,禅定分四种,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禅,念止。二禅,气住。三禅,脉住。四禅,空化一切。如此诸位就倒空了心境。”
百姓们闻言,坐下来,双掌合十,学习参禅入定,从初禅进入二禅,又由二禅进入三禅,慢慢进入四禅,再抬头看藏经阁前的幡,果然发现旌幡不动了。
那位书生从禅定中回复过来,十分佩服,又对辩机说:“晚生在家学佛,悟出一首佛偈,在此念出,请辩机禅师指教。”
辩机说:“指教不敢当,请施主娓娓道来。”
那位书生开始摇头晃脑,念出他的偈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话音一落,藏经阁前的听众安静下来,无一人说话,感觉这首佛偈好像很有道理。
连众僧都认为,自身就像佛门的菩提树,内心如同镜子,需要时时擦拭,时时检讨,心灵才不会惹上贪念的尘埃。
忽然,辩机打破了沉默,说:“阿弥陀佛,心如明镜台,莫使惹尘埃!这是一种非空的状态,没有抵达空境,故没有阐明人心的本质。”
书生问:“人心的本真是什么?”
辩机念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才是众生内心的本真状态。”
&
第237章 论禅:是风动还是幡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