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虚实能量转换。所以,意、气为太极拳阴阳转换之要。意、气生成的虚实转换灵了,周身就圆活。
边转虚实,即单重,一边之能量完全转换到另一边。
而双重拳中,两腿足底均有气之能量,不分虚实,如何能够进行虚实转换?即便两腿之气的能量不是平均分配的,也只能进行部分虚实转换,而不能进行完全彻底的虚实转换。此为双重之病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能量蓄发时需要松沉,心力专注一方,不可分散。
松沉,并非松懈。松沉是太极功夫之结果,而非习练方法和习练过程。即太极拳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的表象就是松沉,这个松沉是能够蓄发出巨大技击能量的松沉,是习练出来的。如果本末倒置地以松沉为习练方法和过程,则只会习练出松懈的结果!
太极拳要立身中正,支撑八面。中正,即保持身体中轴之上下运行的能量蓄发。支撑八面,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为八面,支撑八面即真气鼓荡,能量充斥周身也!太极拳要八面发力,周身是拳。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拳节、腕节、肘节、肩节、脊节、腰节、胯节、膝节、踝节,此九处骨节如同沙和尚脖子上戴着的九曲之珠。此九曲为人体三节着意之处,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皆生成于此。此九处生意,则心力达于此处,气运周身则无往不利。
太极拳之能量蓄发的根基是形意拳之硬打硬进无遮拦之劲力,故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从这句话中,大家是否看出来那鼓吹用松懈去四两拨千斤的都是在胡说八道了!换句话说,不能发出无坚不摧之力的,习练的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太极拳之外形要撑开圆活,如搏兔之鹄,展开双翅盖住对手;统领周身劲力之神要如扑鼠之猫的脑袋,以头统领周身。太极拳之静就是收身中定,是在蓄积周身整体之劲力,一动则如江河之水,一泄而发!
太极拳蓄力之收身中定,在河车运行时的能量翻转上拉脊柱三关,使得脊柱犹如反弓,身如弓则力如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曲,外形之曲,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即为曲,腰腹折叠、心胸开合皆是曲;直,内里上下贯通之力之直。以外形动作之曲求内里上下运行能量之直。蓄积出上下贯通之力而发。
力由脊发,让上下贯通之力打通脊柱三关,将脊柱练此弹簧、鞭子,将上下贯通之力弹、甩出去。
步法要随体内上下相随之能量运行转换,腿脚能量不可与周身能量分离,要周身一体。
太极拳蓄发合一,蓄为收发为放,左蓄右发、右蓄左发、下蓄上发、上蓄下发,全靠能量周身运行。
发力为合,合即为断,如形意拳一般,只能一次性发力,然后重新蓄力。但是太极拳在形意拳一次性能量蓄发的基础上加入阴阳转换,故能断而复连,周身能量运行使得劲力连绵不断。
二十二,武禹襄太极拳论(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