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用到时自然就有。
以上气圈是能量运行的闭合回路,是依附于周身上下运行的基本能量蓄发的,即五行之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力的合一下行能量与上下贯通之力的上行能量的对拉拔长。没有周身整体的上下行能量蓄发,就不会有气圈。
在每个气圈之中,每一次的能量蓄发之时,贴近心脏一侧(即身体内侧)运行的是心力的内缩能量,即涨筋能量;而身体外侧运行的是挺齐四梢的腾膜的外张能量。正是由于对内缩与外张能量的不同使用方式,才分出了各派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几乎完全使用外张能量,几乎没有吞吐而注重主动打击对手,因为其双重而不能蓄发出巨大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也不能进行完整的阴阳、虚实转换,故内缩能量不强,而双重的外张能量强大;杨氏太极拳则内缩与外张能量平衡使用,攻守兼备;吴氏太极拳随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则主要以内缩能量技击,即吞吐对手能量,几乎不用外张能量,当想要主动打击对手时,使用的不是一侧的外张能量,而是阴阳转换时身体一侧的内缩导致的另一侧的外张之能量此为拳论中所说的‘收即是放,即吞中有打,打中有吞;孙氏太极拳则随武氏太极拳。
由外张能量打出的太极拳,拳架就大;用内缩能量打出的太极拳,拳架就小。能量外张则刚,能量内缩则柔。但是能量内缩之三心归聚的能量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即心力强大与否是决定太极功夫的深浅的。心力强大了,能量内缩与外张可以随时阴阳转换,刚柔相济。但是由于双重拳不能生成单重拳的能量蓄发和阴阳转换,心力不能习练到单重拳那么强大,故双重拳是过于刚的拳,阴阳转换不灵,则刚柔相济也不灵。所以在双重拳的外形动作中是看不到内缩吞吐的影子的,都是在外张发力。
以上过程,是使用分解方式介绍的,在实际打拳时,以上能量蓄发都是瞬间同时生成的。只要心力一启动,周身就随即生成三心归聚的心神抽合内缩之力,头顶百会、双臂劳宫、双脚涌泉会立刻被抽合内缩,即心力是不管周身整体是否压缩旋转而独立运行的,即心力会在瞬间上吸百会下吸涌泉,在周身形成上下的对拉拔长,这个在周身上下运行的对拉拔长又会在身体各部位生成无数个气圈的对拉拔长这就是站桩所要习练的心力,即不需要外形动作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配合而只使用心力生成周身能量蓄发。此为只用心而不用意之能量蓄发,如果心与意合,则心力在抽合百会、涌泉、劳宫之时,周身外形动作以意进行压缩旋转,则就会蓄发出内外合一的周身整劲。即太极拳的套路动作是习练心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合一的能量蓄发,而站桩则是只习练心力生成的能量蓄发。
此时,起式的外形动作虽然还是双重之像,但是已经被心神抽合出单重之实,即周身已经在右腿之上抽合出内外合一之周身整劲。
以上起式的这个状态是什么?
是站桩,是三体式,是收身中定!
身体在这个状态时,由于周身在右腿之上抽合出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腰腹折叠使得身体沿着右腿涌泉、心脏、百会这个中轴向右旋转,则自然带动双臂也跟着旋转,形成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之势,这实际上就是三体式。心神在右腿抽合出周身整劲,随时能够进行能量的蓄发和阴阳转换,这就是杨露禅先生说的收身中定。”
十二,太极拳之起式(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