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民歌,描写了阴山脚下游牧民族如诗如画的放牧生活。阴山从蒙古高原的西部一直绵延到河套平原,沿着阴山两侧,是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不断征战的战场。
农耕民族其实一直就是汉族,游牧民族却换了一茬又一茬。从西周时的狄,到汉朝时的匈奴,再后来的突厥,到了这一年已经是轮到蒙古了。
说起和北方的边界战争,一般人都觉得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的骚扰边境,侵略汉族的土地。但是翻开历史书,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历史。就像这阴山两侧,几番易手,既有游牧民族的南下,也有汉族的攻掠。
另一首民歌也许可以略窥一二: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这是汉朝时候的匈奴民歌,据说匈奴单于的王妃阏氏,每天都要到胭脂山的神涝池掬一捧水,洗洗脸,梳梳头,然后采一束金露梅和银露梅回到营地,送给她的夫君。霍去病攻打胭脂山的时候,得到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也俘获了阏氏。就在一个十五的夜晚,阏氏偷偷地溜出来,揽起佩环丁冬的长裙,跳进了百花池。有人说从那以后,每到十五的黄昏,一轮蓝月亮便浮出水面,像一朵菊花,静悄悄地开在胭脂山的峡谷。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个《阙特勤碑》,这个碑文是唐玄宗为纪念阙特勤这个突厥贵族而立的,19世纪在蒙古高原被发现,正面是汉文的碑文,有这样的语句:“以亲我有唐也。我是用嘉尔诚绩,大开恩信。而遥图不骞,促景俄尽,永言悼惜,疚于朕心。且特勤,可汗之弟也,可汗,犹朕之子也。父子之义,既在敦崇;兄弟之亲,得无连类。俱为子爱,再感深情。是用故制作丰碑,发挥遐徼,使千古之下,休光日新”一付和睦有亲的兄弟,父子般的感情。
这碑文的后
第八十三章 敕勒川,阴山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