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有些尴尬。
之前他也这样问过李三姐,结果被嘲笑了一番。
比李二更尴尬的是庄闲。
他没想到老爹这么迷信。
这不是打他的脸吗?
庄闲忍不住插嘴:“那是当然,鸡鸭就是天生会吃蝗虫的,即使斗法也是鸡神和鸭神跟蝗神斗啊,再说蝗虫可是好东西,人也能吃,有足够多的蝗虫,加上蛋和荤油、麸子、野菜什么的,我能养活成千上万的灾民!”
吃蝗虫?
庄平安劈头就是一击,不过他不敢打儿子的脸,只是敲在他的肩头。
饶是最轻的一下,也打得庄闲龇牙咧嘴。
长孙也不护着庄闲了,侧过脸就吐。
庄平安板着脸又要打儿子:“你看看你,胡说个甚,可把贵人给恶心到了!”
庄闲苦笑着揉着肩:“我说的是真的,这蝗虫就是会飞的蛋白质,做好了很好吃,而且容易吸收,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那是军粮,做成压缩饼干,能保持至少一个月不腐,一个成年男人就能带上一个月的口粮,你们想想,这能减少多少民夫?”
李二一下就抛开了“蝗虫能不能吃”的话题,直接追问道:“那压缩饼干真能做到这样?”
庄闲已经把到李二的脉搏了。
李二曾经当过“府兵”自然是懂军事的。
冷兵器时代之所以最强大的是游牧民族的骑兵,根本原因就在于补给。
汉族军队不论是步兵、骑兵、车兵,即使是现阶段的热兵器部队,都属于短腿部队,一次性突击攻击范围几乎不超过百里,仅有几次长途奔袭也是精兵,短促的突击行动,比如霍去病、卫青等名将的经典战例。
再比如汉朝军队收服西域,那都是大量的粮草堆起来的,别看数万还是数十万强兵横扫,没有后面几倍于正兵的民夫支撑之不可能实现战略目的的。
如果将帅远征,一旦粮草被劫,粮道被封,再强大的部队也会变成疲兵、饥兵,被击溃、被围困、被全歼是可以预见的,这方面的惨痛教训就比比皆是了,比如隋炀帝的三次远征,那次不是高歌猛进,转眼就丧师辱国,根源就在于补给线越拉越长,最终崩溃被截断。
李秀宁为什么只带三千火凤军在泾阳迎战号称“十五万”的颉利大军,可以说是以攻代守,说到底是不敢拒敌于国门之外,因为火枪兵对补给的要求更高,只能把敌人放进来,到预设战场才能取胜。
让李秀宁带着火枪兵到草原上去追杀颉利试试,保证又是一个“李陵”。
不说唐朝,几乎所有历史上的游牧骑兵南侵,其实都是采取严防死守,然后重兵集团围困阻击,才可能取胜,原因还是在于补给。
游牧民族却几乎不需要补给,打赢了能跑,打不赢也能逃,中原汉族军队几乎只能凭借高大坚固的城墙来抵御外侮,野战战胜游牧民族部队,还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少之又少,就在于此。
最初的热兵器部队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大炮、机枪甚至坦克出现之后,强大的骑兵突击力量才退出军事舞台。
&nbs
第32章 压缩饼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