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9章 书肆[1/2页]

侯门贵妾 淡淡紫Y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宁知府是知道汪彤儿在皇帝面前提过有方法使海盐增产的事,这会儿听她一提,不但答应还要陪她一同前往。
      今儿汪彤儿不提,他也会找个时间上门讨教,不然,海盐没能增产,皇帝派人下来一问,自己就是失职的罪过。
      海盐增产对朝廷跟老百姓来说都是百利无一害的好事,对自己来说也是政绩一件。
      “多谢宁大人。”汪彤儿还不忘对着他作揖。
      “咳!秦少爷别跟本官客气。”宁知府边说边往外走去喊人准备马车。
      没想到,马车辘辘到了海边盐场竟也走了近一个时辰。
      汪彤儿下了马车,远远望去海边晒盐的场地,还蛮震撼的。
      满目都是书中所描绘的古代煮海盐的盔形器,跟几百个正在烈日下劳作的盐农。
      作为一个现代人,肯定知道现在海盐的晒制方法主要是“盐田法”。
      该法需要在气温高,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地势平坦的海边滩涂构建盐田。盐田一般分成蒸发池与结晶池两部分。
      在每月的大潮至时,将海水引入盐田的蒸发池,经日晒蒸发到一定程度时,再引入至结晶池,继续日晒,随着时间的增加,海水渐渐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继续曝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结晶。这时的晶体就是粗盐。
      古代是用盐灶、卤水池、淋卤坑、储卤坑摊场,利用涨潮时把海水引进来,一次举火煮盐的产量能到一千斤。整个渤海南岸的海盐年产量能到五十万斤,参与制盐的工人能到五六千人。
      可是,溱州就这么大的滩涂可以煮晒海盐,一次也就四五百人,每次举火煮盐也就二三百来斤,再被盐商克扣,成品盐出来就更少了。
      因此,这么多盐根本是供不应求的,价格肯定也是昂贵的。
      这时代的盐跟现代人食用的细颗粒白花花的碘盐不同,都是那种米黄色粗花子盐粒,且杂质还挺多。
      汪彤儿根据潮涨潮汐跟大潮小潮的自然规律,从小包里拿出她画的现代盐田的图纸,再在旁边添上三个字:蓄水池。
      知府大人亲自驾临,盐场的俩个三四十岁的管事立马赶了过来。
      两人对着宁知府一揖到地:“小的见过宁知府。”
      把他们一行人领到他的办事处。
      汪彤儿到了他们的办事处,立即把自己画好的图纸摊到案桌子上,对着宁知府跟那两个管事说道:“你们过来看一看,这是我关于海滩晒盐增产的法子······”
      刚刚那俩个管事还惊奇,知府老爷怎么带了个俊秀的相公来盐场的呢?
      还担心,别把这么个细皮嫩肉的小相公给晒黑了。
      没想到,这白净的小相公不是来耍子的,竟然是为海盐的事来的。
      姑且不论能不能真使海盐增产,单凭她有这种想法就值得称赞。
      在他们眼中有哪个文人,哪个富家子弟愿意过问海盐增补不增产的事?
      他们自己风花雪月,吟诗作对还忙不过来,哪还管到海盐这等俗事上面来?
      俩个管事凑过身子来一瞧,就知道这是内行人才能画得出来的图纸。
      还真别小瞧了这白面书

第229章 书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