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何不顺江而下攻南京?[1/2页]
1658残明血歌
木子慎之
“这个王三国,白文选,也是憋狠了啊!”
接到战报的时候,李柘刚刚到了武昌府,在新建的汉阳兵工厂转了一圈。
汉阳兵工厂不缺人力,建的很快,已经开始出产平南军制式火枪,只是火炮还很少,还在调试中。
张煌言已经理顺了湖北的行政体系,调来了大批官员推进平南军政策,已初见成效。
最直接的展现就是,湖北前线的物资供应,一路顺畅,并没有因为新降之地,就乱成一锅粥。
驻扎襄阳的第十六镇,也得到了荆州、武昌等府新兵支援,重新满了编制。
河南的清军打了几场,原先好像是大战前的预备动作,不料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不了了之。
王三国都打进了浙江,相对于湖北,江浙之地一马平川,显然更需要支援。
情报也证实,原先调拨过来的满清火枪新军,掉头去了江浙,支援南京,杭州去了。
“有些莽撞了!”
张煌言伸手接过战报看了看,虽然语气上有些责备,但是脸上的笑容还是出卖了他此时的心情。
谁不知道浙江是鲁王当初的老地盘,这么多州府不战而降,多得是内应,这不正显得他昔日的成绩依旧深入人心嘛?
值得开心。
“可不是嘛!第十二镇配合南洋水师一部,就逼降了福州、建宁、延平,整个福建收入怀中。”
“第一镇憋了三年,三年没打仗,一开张都要奔杭州去了。一镇平半省,放以前,谁能想得到?”
“这事儿在去年,还是天方夜谭呢。”
李柘感慨了几句,内心里莫名其妙想起北洋军阀一镇平一省的壮举来,心里有些自豪,也有些担忧。
打下来有打下来的好处,投降的太多,军事上是好事,政治上可不一定。
尤其是平南军这种,轻农税,重商税,官绅一体纳粮,毫无特权的政策,在浙江这种官绅遍地的地方,吃不吃的开,还是个问题。
他们投降,是因为平南军势大,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想念大明。
经过几次清军屠杀,真想念大明的、硬骨头的几乎死光了。
如今连皇帝都没有了,天底下抗清的实力,就只有平南军一家独大,说想念大明,就太虚伪了。
李柘沉默不语,张煌言明显也想到了这个,开口劝道:
“既然福建已平,第一镇、第十一镇已经要杀到杭州城下了,原先休养生息的政策,就不太合时宜了。”
“清军必定在江浙大举反扑,既然如此,我军不如顺江南下,直接攻南京,一举定江南!”
“至于士绅们的事情,以后再说,军事上要是打不了胜仗,现在思考那些也没有用处。福建、浙江犹如摧枯拉朽,此时不取,悔之晚矣。”
李柘起身,让亲卫拉开地图,看了看敌我态势,有些踌躇。
他不是不敢打,只是之前的兵力重心、或者说战略布局的重心在武昌,在湖北,甚至不惜让军械署的人北上汉阳,专门建立了兵工厂,供给湖北、四川。
此时若是换了方向,直攻南京,配合王三国等在江浙会师,调度上需要时间。
清军的火枪新军已经开赴江浙,虽然不知道战斗力怎么样,但看兵力的优势,很有可能打成僵持。
怎么支援,是按照之前的想法,让江西派出第九镇前出支援,还是大举进攻,甚至亲自东出,李柘有些拿不定主意。
按照目前的局势,只要平南军出兵,无论多少,都会有江浙士绅响应,就如同数年前张煌言兵入长江一样。
李柘看了半天,目前最多能动用的队伍,只有长沙的第五镇,在广西历练多年,战意澎湃;江西的第九镇,距离南直隶最近。
江防水师第一镇、第二镇合兵,各种船只加起来也就千余艘。第一百八十七章 何不顺江而下攻南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