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崇祯皇帝驾崩、清军入关以来,因为满清和蒙古的良好关系,原先的大明九边重镇,如今已经不是大军云集了。
尽管大周占了陕南,满清增加了原先各镇的驻军,但是聊胜于无。
已经放弃十几年的重镇防线,想在一年内重新梳理清楚,别的不说,需要消耗的钱粮、人力都是天文数字。
尤其是陕西的好地方,都被大周占领之后,军饷、粮食成了要命的问题。
于是乎,陕北的清军,集结防守延安府城,后路在榆林镇,而舍弃了小城。
当大周传出先打潼关蒲州、再攻陕北的消息后,清军开始坚壁清野,试图将交通要道变成无人区,延长大周进军的粮道,增加困难度。
宁夏镇、甘肃镇的兵力并不多,要是陕西都守不住,要这地方又有何用?
没有钱粮支持,等着送羊入虎口吗?
倒是对四旁的蒙古部落,满清多有拉拢,试图以各部蒙古,来给周军制造更多的困难。
死道友不死贫道嘛。
李来亨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粮道、后勤。
三个镇规模很大,人吃马嚼,这得多少,更别说枪弹后勤了。
万一延安府变成了堡垒,清军就是个铁头娃,怎么办?
李定国的主意只有一个,以战养战。
大军机动性这么好,何必硬碰硬?
延安府城若是难打,就绕后打榆林镇,清军不出兵而已,一出兵,机会不就来了吗?
榆林镇难打,宁夏镇、固原镇、总有一个好打的吧?
以战养战,机动歼敌才是硬道理。
“所以,守得住城,才是我军此次获胜的重中之重。若有变化,会及时和西安联系的。”
李定国如此说道。
话说到这里,李来亨咂摸出味儿来了。
这不就是守城战术的放大版吗?
将陕南视为一座大城,第十七镇、十四镇守在城内,其余三镇游曳于外,伺机歼敌,只不过规模大了些,游曳在外的军队庞大了些,地域更广了些。
李来亨仔细回忆了一下情报部、第四军送来的各种情报,审查了王辅臣送上来的各府劝降情况,最终点了头。
不用说,守城的活儿,有他一部分呗。
他得去说服刘体纯、说服袁宗第,得会同帅府的人遮蔽战场,还得和殿下及时沟通,必要时请求组建新镇的授权。
就像李定国说的,险是险了些,不过依照周军的实力,倒也没那么凶险。
只要过了第一阶段,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若是刘体纯、袁宗第不满意,大不了到时候攻击潼关、蒲州还以他们为主攻呗。
李定国这计划倒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接到帅府快马命令之后,产生的瞒天过海的想法。
在李来亨前来陕西的同时,李定国遣人向殿下做了汇报,并得到了支持。
至于殿下为何没和李来亨说这样一件事,李定国有些奇怪,但是也不太关心。
若是连李来亨都说服不了,这样的计划早晚出岔子。
试想一下,万一他征战在外,刘体纯争功心切,弃守为攻,中了清军诡计,那才叫尴尬。
所以,李来亨的意见,至关重要。
更何况,他还代表着帅府、殿下。
看到李来亨同意,李定国很是高兴,俩人又讨论了些细节,相互确定之后,才各自忙去。
李来亨走进陕西提督府大门的时候,望着前来迎接的刘体纯、袁宗第、党守素等将领,心里叹了口气。
&nb
第二百二十三章 说服刘体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