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208 章 注资德云社,探班(中秋快乐)[1/2页]

内娱传奇:从2000年激变 BYD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什么角色?”
      对于郭德刚的话,李有信心底犹豫不决。
      他想了想,还是决定稳一手。
      “如果我注资德云社,那么我要掌握75的股权,你们三位创始人每人7%,剩下4%则作为分红。”
      啊!
      这样的注资,几乎等同于收购。
      即使郭德刚早已预见,依然会打个哆嗦。
      他脸上一紧,内心颇为挣扎。
      “德云社就像我的孩子,却要亲手将他送人……”
      “唉,市场不景气啊。”
      於谦的叹息,犹如鼓点敲打在几人的心间。
      没办法,光是维持已经很不容易,何况要发展壮大。
      许多相声人在这段时间,无不陷入迷茫与彷徨,不知路在何方。
      李有信非常明白,这段相声的阵痛期可不短。
      要熬过这段艰难的时刻,至少还得5年。
      直到05年老郭利用网络1.0时代的传播,才打开了相声经济市场的大门,迎来德云社的井喷似发展。
      “有了我的注资,德云社可以有固定的小剧场,固定的工资收入,至少不怕饱一顿饿一顿。”
      李有信话外之音很简单,想要发展,你必须得先活下来。
      恰恰他便是那个能给相声演员基本保障的人。
      “如果活不下来,你抱着德云社的招牌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彻底压垮了郭德刚。
      他的眼中,有一丝血红的痛楚。
      揪心般疼,很是痛苦。
      “是啊,如果活不下去,顶着这块牌子有什么用。”
      归根到底一个字,穷!
      德云社实在缺钱,这不是他们一家遇到的难题,而是整个大环境造成。
      九十年代中期,国内相声艺术走进低谷,许多相声演员只好去影视界淘金,比如像於谦这样,郭德刚也不例外。
      谁都知道表演相声不挣钱,属于费力不讨好的职业。
      相声行业似乎坠入了无底深渊,前路一片黑暗。
      看不见光亮,看不到未来。
      连体质内的曲艺团都只能发基本工资,遑论外面的民间相声社。
      哪怕有张老爷子资助,也只是勉强维持。
      正因此,李有信有恃无恐,趁机想兼并德云社。
      “或者我以75万投资为股份,照样是75%,而你个人以技术入股20%,我把剩下的5个点留着全社分红。
      如果当年没有盈余,这个分红也就没了。”
      他稍微变换下条件,给老郭更大的股份。
      就不信了,刚子不动心。
      “呃。”郭德刚陷入沉思。
      即使到眼下德云社(京城相声大会)已经扩展为十几个人,演出场馆也从茶楼扩展到茶馆戏楼里,发展一年比一年好。
      但他仍然时刻处于一种焦虑状态。
      这种焦虑状态除了收支带来的巨大压力,还隐藏着对另外一位创始人张老先生的矛盾感。
      老先生年纪不算小了,还能照拂几年?
      面对对方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看破内心,几种复杂的想法交织,郭德刚最终一咬牙。
      “好,我答应你,我要14的股份,给张老先生7的股,剩下4%分红。”
      “我给你找个新的搭档如何。”
      李有信看向郭子,指了指旁边的於谦,“谦哥,你一起来德云社吧,和老郭搭档。”
      啊!
      这下,轮到於谦犹豫了。
      见状,郭德刚也笑着劝说这位临时搭档。
      他对谦哥的捧哏功力很欣赏,觉得不错。
      “谦哥,你叫我来接受李总的合作,总不能袖手旁观吧。”
      “好,我去!”
      事情到这个份上,於谦不再观望。
      反正曲艺团半死不活,倒不如跳出来闯一闯。
      实在不行,还能继续跑跑龙套,在电视台或者剧组里混。
      李有信主动伸出右手,其余两人把手搭上去,三只大手紧握一处。
      既然达成协议,李有信说了初步计划。
      “相声艺术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回归剧场。”
      “等我的钱到位,和天桥乐茶园签下长期演出合同,以后我们德云社以天桥剧场为总部,每天都会有相声的小剧场演出。
      除此以外,在京城还有三里屯剧场、新街口剧场、广德楼剧场和湖广会馆剧场等定期巡回演出。”
      “还有人才培养,除了师徒传承外,演出合同要签好,尽量正规,要有清晰的报酬分成。”
      这两个是李有信结合记忆做出的安排。
      娱乐观众,这是人们看相声的目的。
      只有贴近观众,才能让

208 章 注资德云社,探班(中秋快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