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0章 “飞行集会”[1/2页]

白山黑水 梦醒浮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世超吉林伊通人,1904年生,1918年,考入长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开始接触新文化、新思想。1921年,毕业回伊通县立第一小学当教员。1926年,升任伊通县立第十二小学校长。1929年,怀着“以法治国”的想法考入北平(今北京市)朝阳大学法律系。学习期间,加入进步组织互济会,初步确立革命思想。大学毕业后,应在河北当县长的好友邀请去该县当“帮审”。黑暗的现实使他“以法治国”的幻想破灭。1930年与石正芳结婚。1931年春,回到长春省立第二中学教史地课。不久,发生“九一八”事变,借教学机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2年初,受聘到吉林市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执教。同年夏,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救灾募捐和反经读书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积极地组织学潮,宣传抗日,引导一大批爱国青年,像于保合、姬兴周、秦淑云、傅景廉、傅景顺、金景、李是秋、宋国珍、于慕莲、魏元等走上革命道路,以无比忠诚赢得党的高度赞誉和信任。1933年3月,中共吉林特别支部改组时,省委巡视员指定由他担任特支书记。同年5月,吉林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前往哈尔滨向中共满洲省委报告情况,经组织决定留哈工作,参与编辑《抗日民众报》。
      1934年初,省委为了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派冯仲云去珠河巡视工作,省委秘书长一职由李世超担任,承担党的交通和文件发行工作,并任哈尔滨市抗日救国会负责人,发展团结了一大批抗日积极分子。同年,哈尔滨团省委书记刘明佛和团省委宣传部长杨勃相继叛变,负责印刷和发行工作的王鼎三被捕牺牲,阴霾再次笼罩哈尔滨。但李世超临危不惧,坚持印发省委办的《东北民众报》,并调自己的学生、同乡大秦秦淑云和毛诚(武文濮),后来又拍电报把秦淑云的妹妹秦淑华(被称作小秦)招来,作为得力助手为党工作。三人被满洲省委称为“伊通巾帼三女杰”。大秦到哈尔滨后与李维民假扮夫妻,印发《东北民众报》,李维民改名张守仁,职业是家庭教师,大秦改名何淑贞,一同住在端街一个白俄老太太的房子里,在“家庭”的掩护下开展工作。李维民1935年春,去了汤原县负责反日会工作。后来大秦病重去世,妹妹小秦继续为党努力工作;而毛诚后来接到省委指示,首批调离哈尔滨,派去游击区,为了革命工作,毛诚割舍了刚出生的女儿,将她送到了育婴堂。
      同年7月,李世超带领大批进步工人举行“飞行集会”,震动了日伪最高统治者。1936年春,他的行动引起敌人的注意,转移到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负责党的工作。1936年5月,不幸被敌人逮捕。敌人妄图用重刑*他说出中共满洲省委的情况,李世超受尽酷刑,敌人也未能得逞,遂于同年8月将其秘密杀害,时年32岁,年轻的满洲省委秘书长就这样牺牲了。
      再说33年夏天,省委指示要在哈尔滨北市场举行飞行集会,指定张玉珩同群众见面。在日寇严密统治下,汉奸、特务横行的哈尔滨搞飞行集会,这无异是左倾冒险行动。但党的区委书记张玉珩,为了革命并不把个人的安危放在心上,坚决执行上级组织的决定。张玉珩召集党、团支部书记,工会、反日会和互济会负责人会议,进行部署和分工。决定7月30日中午12时,在道外七道街和八道街之间,真假王麻子膏药铺一带举行“飞行集会”。11点左右,东区三个群众团体会员和党、团员,陆续到达指定地点,像逛市场似的东游西荡。党、团员按分工监视各自范围的警察、特务。中午到了,“集会司令”、共青团员小王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爆竹,张玉珩提着化装包,立即登上市场中央的板凳上,三个团体的会员忽拉一下把他围住。下班的码头工人、学生和逛市场的市民都凑在外边观看,密密麻麻地围个水泄不通。这时,张玉珩激动地高声讲话:“父老兄弟姐妹们!我们是中国共产党人,今天在这里同大家见面了!我们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东三省!我们不能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下当奴隶……”。张玉珩的话一停,红红绿绿的传单,飘落会场。警察、特务要钻进会场去抓人,但被人群隔住。张玉珩早已换好装,在同志们的簇拥下,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胡同走掉了。哈尔滨的冬天滴水成冰,张玉珩租住白俄的房子,屋里仅生一面火墙。他每天工作很晚才回来,煤不足,舍不得多烧火。有一次,他为了保温,在煤还没有烧透时,就提前把火墙插板关上了。深夜,正当他睡熟的时候,煤烟灌满屋子,把他呛晕了,从床上折腾到地下。刚好屋地放一桶水,被他登翻,淌了一地,借着水气,他才苏醒过来。事后,同志们埋怨他不该为节煤不顾安全。他说:“

第50章 “飞行集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