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村是一个介乎于偏僻与交通、繁华与贫瘠之间的小地方。乃是周围十三个村子六个屯子的总扛把子。
关于三无村的名字,话说当年有这么一个闲得无聊的大人物,也不知道是被贬过来的还是只是路过,在这里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开始感悟人生,念叨着什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然后忘了词,最后不知怎么想的就利用职权将此地改名为“三无村”这样一个名字。
好像有着悠久的传承,当然,在这片土地上,这种好像传说一样的事情,会被什么闲人记录下来,或许会在遥远的未来成为可以利用的传说故事用来作为祭祀的手段。但对于当地人来说,对于这种事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
讲道理的话,三无村这个名字,本来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没有肉眼可见的文学色彩,这种由简单的字组成的看起来就像是劣质产品的名字,在念出来或者是写出来的时候,也很难给人以一种不明觉厉的荣耀感。所以,对于当地人来说,除了偶尔有谁向外地人介绍的时候有着秘制优越,“三无村”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因为对于当年那个大人物而言这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很大的事情,所以就连旅游业也没有办法兴起。再加上这里不算是什么交通枢纽,甚至有一些偏僻,会成长为这样不温不火的样子,也在人意料之中。
但三无村会成为十里八乡的总扛把子不是没有理由的。当然不是因为这不值一提的历史渊源,而是因为,三无村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武学殿“四有宫”的根据地。
这片被称为九州的地方,有着唯心主义的特殊力量存在。而超乎常理的特殊力量,又可以粗略的区分为文元与武元。
所谓文元,就是籍由向祖宗先人的祭祀,而获得的来自天地之间的神秘力量。
武元则不同。这是由历代被文人压制的武人,经过一代又一代,混合着血与泪,摸索出的与文元相对抗的自力更生的力量。
简单的说,利用文元者必然要有文化。而武元则没有这种限制——所谓武元,并非通过献祭而从天地之间获取,而是通过对于人体自身的压榨,而获得的完全属于自己的力量。
文人的世界几乎尽由九州七文苑所垄断,而武人们的世界则不然。整个九州大路上林立着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武学道场,通称为武学殿,昵称为武馆,蔑称为“把式殿”。
四有宫就是这样一个武馆。颇具规模,十里八乡赫赫有名。其殿主是三无村出身,年少时外出闯荡,习得武艺,但又不足以登堂入室。三十余岁时回归家乡,创办武馆。因为这里本来就是小地方,所以他那只能算二流的身手,也能在这里混得风生水起。
所谓四有宫的这“四有”,在宣传的时候说的乃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旨在培养这样的四有武人。
当然,在暗地里,还有着另一种说法……
*
四有宫的规模和杂学院那种隐藏在、或者说占据了一大片林海山峦的仿阿房宫式建筑自然没得比,但在三无村这种地方、或者说在三无村所处的这种从哪个角度来看只能说是一般般的一整片区域之中,算得上是豪华设施。在村子以东,就本来的高地上,再加以施工垒土,形成了一座山头式的地形。虽然不高也不陡,但围绕着山形,有着一圈高高的围墙,正南的正门处,也是那种山门的样子,入了正门就是向上的石梯,经过第二重门、三重门,才是作为本体的建筑群。一圈厢房,围绕着训练用的露天校场,再向里走的话,则可以看到位于东边的高大建筑,空旷的室内显示这是另一处训练的地方。而西侧被矮墙围起来的则是被称为“内宫”的地方,居住着殿主、副殿主等领导者,和他们的入室弟子。
往常,这里也是一个戒备森严,进退有序的地方。但如今,嘈杂的声音与弥漫的血腥气,彰显着不安定的氛围。
来来往往的是穿着捕快服的人,神色惊惧,就算是老练的面庞此刻也难以保持镇定,更别提尚且年轻的公差,几乎每过一会就会有年轻人捂着嘴快步跑出去,而双腿发软根本跑不动的,则就在原地呕吐了起来。
站在露天校场中心的,穿着捕头服装的中年男人,看着手下们不堪的表现,冷着一张脸,偏头低声吩咐道:“让没经验的都退出去。多交几个有经验的仵作来……别管能不能忙过来了,先让他们在外圈适应适应。”
脸色苍白的手下赶紧去传令了。
声音不大,无论是下令的还是领命的都压低着声音。这压抑的场地让人连大声喧哗都不敢。
捕头——审知今,按着自己的佩刀,紧握的手指关节苍白无血色。
他入本职已经有了二十年的时光,从一开始心中还怀有治国平天下的幻想,到如今已经认命的认为自己这辈子就要在这里虚度掉,同时又觉得这样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也是不错的事情。正如同这天下数不尽的没有出头之日的平凡武人,在公门领一份饷钱,最大的理想进化为混吃等死,这样浑浑噩噩却能无病无灾的度过这一辈子。
原本应该是这样。但现如今,侵入鼻孔的浓重血腥气却提醒着呆立的他,这样平凡的日子就在今天,被无情的打破了。
放眼看去,
横尸遍地。
属于四有宫的这一座小小山,从山脚到山上,从正门到“内宫”,到处散落着属于人的残肢断臂。猩红的血液顺着阶梯一滴一滴的淌下来,慢慢汇成了一道没有人愿意在上面踩上一脚的血河。而到了四有宫的主体内,这种情况更加夸张——或者说更加惊人了。
审知今倒是知道魏武帝有过名句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把白骨上的血肉黏回去,在把范围缩小一些,大概就是这样的景象?曹操真是人杰,看到这样的景象还能够起诗兴。而审知今靠着自己作为捕头的这二十年时光的经验,才能够在这种修罗之地里面保持着冷静。
这是大案子。
三无村四有宫,阖宫上下一百二十七人,片口不留。
令人发指的惨烈景象。
他在本地干了这么多年,和四有宫的人们自然也很熟悉,平时少不了有
第6章 6:男人看了沉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