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作赋,对于当时的作者们来说并么有装逼以外的用途——或许还有着拜谒之类的社交作用,那个姑且不提。但对于后市的人美女来说,这些诗词歌赋的意义,不亚于西方那些魔法师流传着的魔咒,再考虑到文学性质史学性质,恐怕还要更高。
念两句诗,然后唤出诗句中蕴含的文意,运用知识与理解,完成各种各样的效果。
枚殚念“千山鸟飞绝以下略”的时候,就可以带起冰霜,如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以下略)这样足足有着一百二十六个字的长歌,那么除了多出来一百多个字以外,会随之带来的冰霜也应该会更加的强烈与……危险。
荆轲刺秦王之前,燕太子丹及他的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那么念出“风萧萧兮以下略”的时候,自然也会有着效果。
荆轲的虚影。
据说燕国人使用这个产生的威力会有着一定程度的加成。
虽然史实上荆轲刺秦王以失败而告终,甚至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燕国的灭亡,但对于老板姓来说史实就是坨屎屎,比不上任何一个演义故事带来的影响力广,所以比起荆轲的失败,大家更津津乐道于荆轲的刺秦。所以,这虚影的刺击是真的能杀死人的。
念两句诗,并不是需要用一生去研究完善的行为,而是所有文人都具备的技能,
面对生命的危机,枚殚在半空中无处借力,但他在一瞬间考虑的很清楚,第一,自己的文元去掉祭祀后剩余的储备其实很少,所以苏涟分到的文元也很少,这影响到了诗句的威力,而仅仅是念出来而不是写出来,这种简单而浅薄的念诗技巧,是对于这一招的另一重削弱。
所以他不顾可能会有的肌肉损伤,全力挥动拳头!
一拳把荆轲虚影打爆了。
化弱为强,化强为弱。
在虚影之下的苏涟,突然做出了反应。
他在这一瞬间打出了拳头,与枚殚的拳头相碰。枚殚正是招式已老的时候,即使苏涟因为不适应现在的状态而难以对其造成伤害,但苏涟本就不指望这一拳——
他借到了力,于是身体下沉,转身,五指张开成手掌顶住地面,武者高超的素养这时起到了作用,他腰部用力一个扭身,扫出的右腿便踢中了枚殚的侧腹。
同样是这种状态下无所顾忌的一脚,使出了十成十的力量。
人的身体是有着极限的,所以人在平时各种状态下通常都不会使用百分之百的力量。因为过度用力不但会伤到敌人,还会伤到自己。肌肉拉伤也好,韧带崩裂也好,骨骼破碎也好,都是有可能的。
更何况这两个人,现在都还没有适应自己新的力量速度等等的状态,贸然一次次的全力出手,除了会造成本可以避免的大范围破坏性痕迹外,更多的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未知的损伤。
就如同毋名,在与枚殚的战斗中面临着各种动作失误、肌肉抽筋一类的麻烦,像这样在完全适应前,每次都不留余力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便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
比如打出一拳自己的胳膊反而先折了之类的。而这种风险
第52章 51:奇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