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带着戚继光进门便看到一群精壮的青年。年龄最大的戚昌国也不过二十五岁,最小的刘?才十八岁。这些名将在后世可谓是极其出名的,只不过如今还没有崭露头角。
所有人看见皇帝都是脸色涨红,兴奋不已。当他们知道皇帝下旨让他们统领两万大军一个个激动的连续几天觉都睡不好。
他们背后那些老将也是深感皇恩对着北京三跪九叩,而后奋笔疾书给京城的勋贵大将写信。
自己孩子这么小,贸然回去抢夺了军权定然会被针对。朱翊钧不在乎这些,他是皇帝,只负责下令,怎么做那是那面人的事,没本事摆平那就换一个。
而他们作为利益既得体自然要拉拢一下那些老人和勋贵。
这时候的勋贵其实已经没有那么豪横了,很多都是尸位素餐之辈。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勋贵的脊梁被打断了,大明不得已才启用勋贵之外的将领。
所以勋贵对于这些封疆大吏还是得给面子的,不然有什么战事人家都不让你去,他们去哪捞功劳去。
君臣见礼之后,朱翊钧一个个拉着他们寒暄更是让这群热血汉子血气上涌。
朱翊钧亦是心中热血激昂,这些人算是和他同代的。双方之间更容易聊到一起。
前世这些人就没几个简单的,比如李如松。李如松自少骁勇善战,师从学者徐渭。初承父荫授指挥同知,充任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升为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后历任山西、宣府等地总兵官。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出征,平定宁夏?\拜之乱。
同年再授中军都督府佥事,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在平壤之战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碧蹄馆之战失利后与日军对峙汉城一线,随后派兵突袭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为\"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战役中阵亡,终年五十岁。明神宗追赠他为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并为其立祠祭祀。
刘?,后人称为大明战神,不是明英宗那个战神。万历年间,考中武状元,随父讨伐九丝蛮。凭借军功,出任南京小教场坐营,迎娶兵部尚书张鏊之女。
万历十年,抗击缅甸有功,升任云南副总兵,因事去职。万历十三年,平定罗雄之乱。万历二十年(1592年)和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抗倭援朝,大败日军。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参加播州之役,平定杨应龙之乱,授临洮总兵官。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授左都督府佥书,抗击后金军队。参加萨尔浒之战,以身殉国,获赠少保。
还有马林,后人评价他们是明朝杨家将,他爹马芳兄弟马炯马?p马彪都是牛逼普拉斯的猛人,此次想必也被他爹安排带着过来了,毕竟冷兵器时代打仗自家人才是最放心的。
这些绝世猛将如今汇聚在自己身边不单是因为他们武略,还有一些政治意义。如今的地方军阀还未开始成型,可是如果按照原来的轨迹这些将领一定会形成各自的军阀势力。
如今将他们的嫡子召来身边,再找个由头让他们把家安在北京这样就会好的多。
按照朱翊钧的想法,全国的军队以后所有的兵符都会以师的规模被朱翊钧抓在手里。军权就是君权,这必须紧紧的抓在皇帝手里。就是那些军长都无权私自调动。
而且军队的将帅需要有完整的继承,如今这些老将都老了,壮年中的将领基本上没有谁能够有他们这样的威望,不管接手哪只军队都能发
第23章 年轻的将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