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的房舍收拾出来了。
是五开间的青竹屋。
外面竹搭的长廊穿过篱笆墙,连着两处小亭子。
一处亭子可以欣赏山景,一处亭子在湖边,适合钓鱼。
戚黎黎从密林里一马当先钻出来时,眼睛都亮了。
怡人的景致是一回事,关键是宽阔。
乡民们都不知道密林后方居然有这样一片阔地。
宽阔之地,最适合练习射箭。
可惜她没有马,否则练习骑马也是极好的。
“黎黎姐,今后我们要在那间屋子读书写字。”阿箴指着左边的稍间介绍道。
戚黎黎没理阿箴,读书、写字什么的,她才不要呢。
拜师,是娘自己一厢情愿。
她左右张望,琢磨这一大片空地,哪里适合立靶,哪里适合搭秋千架。
想想看,来山上也挺好,原先娘要求她写完字背完书才能出去玩。
写字背书至少要花去大半个时辰。
现在呢,她拜师啦,娘不管她写字背书了,她可以一大早就来山上玩。
“黎姐儿、箴哥儿,快进来吧,先生在等你们了。”一位圆脸盘子,说话细声细气的嬷嬷招呼道。
“袁婶,你以后就住山上了吗?”戚黎黎跑到嬷嬷跟前,她不着急进屋子。
东头宅院里,除了秋穗、夏蝉、奶娘外,戚黎黎同葵叔和厨房里的几位嬷嬷最熟。
这位袁婶是厨房的。
袁婶煲的汤特别鲜美。
“是啊,照夫人吩咐,婶子以后就留在山上照顾先生起居了。”袁婶温和道。
杨氏其实安排了两位嬷嬷。
谢九思本来都不肯留,但在杨氏几番劝说下,留下了袁婶。
“中午黎黎想喝婶子煲的汤!然后婶子再让山下送烤鸡上来好不好?”戚黎黎摇晃着袁婶的胳膊道。
“好,中午婶子煲大骨汤,大骨汤喝了长得高、跑得快,黎姐儿多喝点。”袁婶笑道。
戚黎黎还想去厨房看看有什么好吃的,这时左稍间传来啪啪的声响。
“哎呀,先生生气了,黎黎姐,我们快进去吧,要不会被打板子的。”
阿箴听出来是先生在用戒尺敲桌案。
戚黎黎背着双手,一摇一摇地跟在阿箴身后,嘀咕道:
“那些德高望重的大儒,都是仙风道骨,泰山整个儿崩掉也面不改色的。我们的先生居然因为这一点点小事情生气,这说明他道行不够,哎,都一把年纪了,没希望成大儒了……”
所谓大儒就应该仙风道骨的“刻板”印象,也是戚黎黎从话本子里听来的。
“嘘、嘘…”
来到门口,阿箴朝戚黎黎竖起手指,比在嘴巴前。
阳光很好,照得整间屋子亮堂堂。
屋内有两面书架,三张书案,以及淡淡的墨香。
谢九思站在书架前,将一卷看完的旧书,平平整整地摆放进去。
他头也不回地说道:“来了,坐吧。”
戚黎黎歪了歪脑袋,老先生白发、白须、白袍,此刻周身笼着阳光,竟然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样子。
阿箴乖乖地挑一张桌案坐下。
戚黎黎也决定先坐下来,听听先生教什么。
“那一排……”
谢九思指了指对面的书架,“今天上午,你们从那一排书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读,读了不明白的地方来问我,若有不认识的字,先互相请教,你二人都不认识,再誊抄出来,一并问我。”
说完谢九思没再理会两个小娃娃,他从自己面前的书架,挑出一本封面都快掉了的破烂旧书,转身走出稍间,去了隔壁的次间。
“咦?”戚黎黎很惊讶,“先生不盯着咱们吗?不教吗?”
“先生说,读书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必须发自内心的读,而且每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从一开始就由先生一字一句的教,那么学到的东西其实不属于自己。”阿箴说话语气跟小大人似的。
戚黎黎“嗯”一声,觉得这说法有点道理。
娘亲就是一字一句地教她。
教完,她勉强背完,实际脑
第三十一章 大好春光,不宜读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