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点多一点,柳一涵便来敲门。
我和母亲刚刚吃完早餐,母亲还没来得及收拾碗筷,见柳一涵进来,立马询问柳一涵吃过没有。柳一涵说已经用过了。母亲略带责怪地说,以后如果忙的话就到家里来吃饭吧,多做一个人的饭没什么问题。
母亲和柳一涵走得越来越近,有时候,她把饭店包好的饺子带回家,总是要把柳一涵招乎过来一块吃。遇到柳一涵因为单位忙,没赶上,她还要把余下的放到冰箱里,等柳一涵回来时再下锅,并给她端过去。
柳一涵倒是很愿意接受这种盛情,没事的时候便过来和母亲说话,并拿来相机,让我给她们二人拍照。在相机的液晶屏里,看到柳一涵伏在母亲肩头一脸甜蜜的笑,我心里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复杂感情。高兴还是无奈,自己也说不清楚。如果没有我们之间的那么多事,或许这一切显得都是那么的美好。但,那过去了的,永远是我心中的一个疙瘩。而且,在我的内心里,另外一个人的影子,占据了一大半的位置,总是抹不去的。
“你母亲对你很好。”柳一涵一边开车,一边对我说。柳一涵和我虽然经常见面,但一直都是在家里,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那是肯定的。”我幸福地道:“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把全部的积蓄都用在了我身上,自己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
“所以你很幸福呀。”柳一涵笑着说。
“也许天下的父母都一样吧,现在情况稍好了一点。”
“如果没有你母亲,估计你现在也不可能留在这。”
“可能吧,毕业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到能回到这里来。”
“你的主要目标是哪个城市?”柳一涵问。
……
听了柳一涵的话,我一时语塞。说实在的,我当初最理想的目标是北京,但毕业后,遭遇到了北漂人同样的遭遇,最后还是回到了本市,白白浪费了四五年的时光。
“应该是北京吧。”我说。也许柳一涵觉得说到了我们之间的痛处,问完后脸上有些不自然,车内长时间的一阵沉默。
“其实只要有实力,在哪都一样发展。”柳一涵讪讪地说。
“也是,通过这一段时期的工作,我也体验到了,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在北京和上海这样大的都市,没有一点基础真的很难做成一番事业。”我由衷地说。
“只是可惜了你的专业,包括我。”柳一涵若有所思。
“刚开始的时候是觉得有点可惜,不过,现在那种感觉好象渐渐的淡了。想一想现在能一直在专业对口上有所突破的也不是常态。”经柳一涵提醒,我感觉从留下来开了公司以后,发现原来对待自己专业一直耿耿于怀的态度明显变得淡漠了。
“也许你的选择是对的。”
“对不对的,主要看今后的发展。”我笑着说,“你知道吗,我刚回来时,我同学许多叫我什么?”
“什么?”柳一涵有点好奇。
“逃客!”
“什么逃客,这么难听的名字。”柳一涵有些不解。
 
第225章 挤出效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