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自从父亲李老爷去世以后,把李家纺织厂的生意交给了哥哥李春来,告别了母亲李老爷的二姨太,再次去了京城。这次去了京城就不打算回来了,以后可能就要定居在京城了。京城毕竟有老师和自己心爱的人,在老师的报社工作,做一个勤勤恳恳的编辑。为了自己的事业,李春生放弃了家里的产业和生意,到京城来闯天下,也是自己的天下。
这次到京城,不能再住在老师家里了,上次来对京城不太熟悉,就暂时住在了老师家里。老师家里是四合院,有几间房子,还是比较宽敞的。但是时间长了还是不太方便,上次李春生在老师家里住了不到10天,已经是打扰了一段时间。
这次李春生来了京城就去租房,找了一个离报社不远的地方,这是胡同里的一个民居,有几户人家,但还算是安静。每月租金不到10块大洋。京城的房子还是租金挺贵的,吃的东西也挺贵,现在市场上可是有点通货膨胀。可能是战乱带来的经济不好,物价也很高。老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有钱的官僚资本富贵流油,这就是当时的民国生活写照。
京城这个地方,本来找工作就不好找,李春生若不是有老师的帮忙,那工作也不太好找,一个穷的书生,没有用武之地。过去读书人,要么去教书,当一个小教员,要么去做文职工作。李春生学的专业就是搞新闻,到老师的报社当编辑,正好是学以致用。做新闻,就是要有职业操守,有社会责任感,报道真实事件。新闻来不得半点虚伪,更不能延误了时机,否则那就不是新闻了。新闻要有及时性,最快第一时间报道出去。作为一个编辑,李春生牢记这些因素,自己也拿起笔写一些实事评论,揭露一些社会问题。
李春生的文笔很有风格,这可能受到一些民国时期的作家影响。比如李春生喜欢看鲁迅先生的文章,经常看先生的杂文,真是过瘾。先生的杂文就像是匕首,刺向那些政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李春生也要做先生那样的人,有着民族精神的人,向那些反动派走狗,用文笔做刀枪,和那些封建思想做斗争。李春生受鲁迅先生的感染,写出来的
第384章 李春生的京城生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