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一十六年,元旦。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
和往些年稍微有些不同,今年,是皇甫王朝庆平帝皇甫嵩的知命之年。
城门口处,宫里的人站在高处,京城的百姓围成密密麻麻的一圈又一圈,听对方大声的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即位至此,河清海晏,物阜民康,特新颁此号昭告宇内,尔与朕共庆,以示与民同乐……”
“好!”
起伏的叫好声不绝。
“好,好,合该如此……”
人群中有年老者,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场与民同乐的宴会,其实是提前了两个月向天下宣告。
主要还是留足时间供各方反应,比如以便知道消息的在外任职的官员能够赶在期限前回到京城或者报备不能参加的缘由,也包括各地分封的诸侯王们。
其中,也有人能在得知消息后,就可以立刻收拾东西动身,早早的坐上车马,载着一堆子的东西入京。
就看他们如何抉择了。
这边。
正月的月份里,前不久御诏和节日的带来的热闹将将消退几分,深冬的寒意却还是正盛的时候。
这天前不久还在飘雪,虽说这几日出了日头,但第五初总是感觉,在等待雪消失的的日子里,明明天上挂着太阳,却似乎要更冷上一些。
往日,这种天气里,第五初总是更乐意在因为烧着炭火而十分暖和的房间中窝着,得空时再看看话本。
又或者邀上皇甫?两人,再加上宋榭佑,四个人围在火炉旁边,从天南聊到地北,朝堂之上聊到乡野民间。
情趣正浓时,更是可以和着节拍,趴倒在谁的身上,哼唱上一段歌谣。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在摇曳中的火光中,迷了谁的眼。
于是知道她习性的,也不会有谁特意会在这种时候上门拜访。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几年在她身上下来都一如既往被默认的事,竟在不久前在朝堂之上出了名。
自然也不是出的什么好名声就是了。
事后听刘公公给身为当事人的她转述,说是有人在朝堂之上,先是从这作风扯到她在国子监“求学”时做的那些事。
说她不学无术的同时目无尊长等,反正还有不少形容她的词语,把她形容成一个狂傲,恣意妄为的,还给她扣了一顶不把皇帝看在眼里的帽子。
对此,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五初表示:……摊手.jpg
她大概知道是为什么这么做,但总感觉对面智商不太够的样子。
首先是这个消息的时效性,嗯?
不管了,也就是说这已经是有三年时间的消息了,现在即便是听说了甚至看见了她在国子监的那些作为,也少有人会就此对她进行指责了。
除了某些脑子不灵活的人。
毕竟,早就有在太傅“告状”,那位英明的圣上听了这种话也只是忍俊不禁,然后再为自家小辈“求饶”上两句的珠玉在前。
至于这件事的当事人,可能被人嚼人舌根什么的……
“也就只会这种小把戏,有这个时间臣还不如多看两本书,或者进宫陪您聊些百姓们的趣事。”
事后,被问道如何看待他人评价的豫南王世子在大殿下,如是说道。
扯远了——
今日,与以往稍许有些不同。
前几天还是晴天,今日又下起了细雨,夹裹
第14章 世子爷1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