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
在顺利平定了十字教暴乱后,为了加快大唐发展的步伐。
李佑召集群臣在秦王府内,召开了自他穿越以来的第一次内阁会议。
没错,李佑结合隋唐时代的”群相制“,以及明代的”内阁制“,搞出了一个极具李佑个人特色的”群相内阁制“。
在他的这套制度下,除了一名正宰相外,还要有五名副宰相协助理政,副丞相的人选必须在各科主官中任选。
而武将想要想要成为宰相,首先必须放弃兵权调任中央或地方州府,历练数年有了政绩后方可为相。
虽然李佑的”群相内阁制“会导致相权制约皇权,甚至会间接产生党政,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皇权专制的危害,为百姓的创造了一个较为轻松的社会环境。
当然为了防止整个内阁都被渗透,后期搞出什么‘四世三公的门阀来,李佑还很贴心给海瑞的督察科定下一条惯例。
只要督察科能找出宰相们贪污腐败、私自输送利益的罪证,不但督查科全员官升一级,未来宰相换届之时,督查科主官最次也能当个副宰相。
这些条款,无疑让监督宰相们的监察科,成功跻身到了朝廷的核心层,也是李佑分化文官系统的重要武器。
假如后世真有神人,能轻而易举的打破这套体系权倾朝野。
那李佑也认了,没有哪个帝国可以千秋万代,这么严密的制衡体系都能被攻破,那就只能说明大唐气数已尽该退位让贤了。
当然,虽然这套体系已经推广下去,但是因为李佑还没有登基为帝,所以在坐的各位宰相还只能被称为‘x公,还不能被人称为‘x相。
受限于秦王府书房的规模,这次会议只邀请了各科正副主事,以及旅长以上的四品以上官员。
至于锦衣卫指挥佥事沈剑星,这小子常年跟在李佑身旁伺候,邀不邀请他都会出席的。
虽然于谦已经被李佑钦定为宰相,但是因为兵科最近并无战事,且作为在朝堂上地位仅次于李佑的大佬,他的工作是做最后的总结发言。
于是,作为原先六部之首的吏科,便率先出席递上了奏本。
作为在历史上制定过严格的kpi考核制度,充分调动起广大官僚工作积极性的男人,按照李佑量化标准的指示精神,张居正制定了更为标准化的考核标准。
最后吏科按照优、良、差三等,将去年官吏们的政绩与功绩,统一编撰成册交到了李佑的手中。
其实,
第183章 第一次内阁会议(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