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一批菜,林绣没有卖。
宋凛的同学也都知道她做的咸菜,她足足做了三大缸的菜。
还剩下的,都晒成菜干了。
自家的碱地?{子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认可,靠着口口相传,批发自家?{子的菜摊生意格外的好。同样的价格,碱地?{子味道更好,都抢着买的。
经济的发展是飞速的,市场的变化,是最最明显的。
林绣的小卖部已经不用偷着摸的找李建军进盐回来卖。
省城的批发市场自发的热闹起来。
最先热起来的肯定是食材市场,这是很正常的,民以食为天嘛。
省城最有名的胜利公园隔壁是一个体育场,跟荒废了差不多。因着空间大,小商小贩的能施展开,慢慢的,就聚集成了市场。
也就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各家摊贩,各显神通的,自己搭棚子搭架子,形成了市场。
满省城的小商贩都到体育场进货。
外地的也慢慢都知道这个地方了,基本市场上能找到的,都能批得到。
林绣批货都是赶着大姐夫家的货车跑省城的机会。她用什么,提前到镇上,给夏晴家里打电话,宋凛给批回来先放在商行街家里。
货车再给送到县上,他们拉货熟悉的地方,林绣再过去取。
麻烦是真的麻烦,七拐十八弯的折腾了多少人。
好处是,这条走一趟,够小卖部卖好久的。
秋收以前,趁着还没有开始忙,四哥四嫂赶着马车陪林绣走了一趟省城。
进回来满满一大车的货。
不只是油盐酱醋,围巾帽子,粗布棉花袜子手套,针头线脑之类日常能用得上的,秋收马上要大量用的,都给批回来了。
紧接着就是秋收。
也不知道宋凛他们是怎么跟学校说的。
收秋菜的时候,他们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来了好一百多位。学校给准备了两辆大客车送来的。
都来看秋菜的收成。
当初帮着种了秋菜的十一位,成专家了。
专门给同学讲解当初他们是怎么指导的,怎么种的。
再给村里其他人家地里的秋菜做对比,分析利弊。
主要是分析利。
这很明显嘛,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到,他们指导过的菜地那大白菜长得,一个能顶其他菜地两棵都不止。那边的一棵菜三四斤,这边的一斤的都有。
萝卜在地里长着,表面看不到。
拔出来对比更明显。
这边种的大白萝卜,和青萝卜。
那边地里普遍还是种的红萝卜。
味道是不一样的,大小和收成,差的比白菜还多。
肯定还是红萝卜更好吃,但现在这个大环境,人还都认个量。
只要能吃,味道反而是次的。
量大才是第一位的。
学校带队的领导也干脆,当场就说,菜学校都收了,一个是学校食堂本来也要储冬菜,这点儿菜,一半都不够。
再一个,也尝一尝这科学种植的菜与传统种植方法种出来,味道有什么差别。
这个事,林绣当然没说的,人家学校自己找了货车来地头上把菜直接拉走。给的价是按市场价来的。人领导说了,就冲着学生家属能够无私的把地奉献出来让学生们做实验,就不能让自家人吃亏。
也行吧,这就成自家人了。
大棚
第51章 钱就没有白花的[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