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里有人接待,是姜大胖的一个客户,身上带着那种街溜子气质的一个又瘦又小的哥们儿。
那个嘴哟,林绣就没见过比他还能忽悠的人。
见到他们来了,热情劲儿让人不得不感慨,山东人民就是豪爽好客。
别看嘴不咋牢靠,但是办事,还是很讲究的。
吃住给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又开车带着林绣三个,挨个乡镇走了一遍,看当地的蔬菜种植情况。
“这大葱是真好,咱老家就没有能长这么好的葱。蒜也好,看看人家这个蒜头,蒜瓣,再看看咱那个……”
是,林绣也看着好。
不只现在好,再过五十年,人家也一样是最好的。
看归看,待了一周,走的时候,林绣买了半车的蒜种葱籽。
货是真没订。
“老弟,你也知道姐是啥脾气。这么说吧,咱这菜是真的好,就是这运输问题,太愁人。这样,什么时候你这边路修好了,你告诉姐一声,我必是你第一个客户。你看咋样?”
那还能咋样,自家这边什么情况,张大哥不比谁都清楚。
他现在就是憋着一肚子的挣钱道儿,菜送不出去,啥也是白搭。
“行,有姐这话,我心里就有底了。我有哥们儿在市里工作的,修路的事已经提上日程,早早晚晚的事儿。东北我年年都去,咱随时联系也方便。”
张大哥也不磨叽。
好咧。
那就这么定了。
走的时候,人家光是当地特产烧饼煎饼阿胶大枣扒鸡,恨不得把另外半车给装满了。
盛情难却。
回程因着车载重,走得列费劲。
晚上根本不能赶路,来的时候都迷过路,走了不少冤枉道,回程不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看着差不多天黑,遇到村子就提前问路,赶不上县城,有镇子也行啊。到了镇子上,旅店是别想,但至少能买到吃喝。在车里将就一宿问题也不大。
走了三天,进了京城。
宋凛在京城农大学习,住的是农业部的招待所。
这个他写信回家的时候有说。
但是招待所在哪,仨土老帽儿头一回进京城,压根就找不到地方。
哦,对,还有买机器的事儿。
路过几个著名的工业城的时候,就跑过几个厂子问过,就没有塑封的机器。
还是张大哥,他常跑南方,他去东北进山货也是往南方卖的。知道南方有。几万块钱一台,还给他们看了包装出来的货品。
南方实在太远了,路又不好,开车没法去。
林绣和姜大胖商量着,先去京城看看有没有。京城要是买不到,回老家之后大不了再坐火车去南方看机器。
交通不方便,通信也不方便,能怎么办。
“京城真大呀……”
老王大哥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进京就迷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都看傻了。
姜大胖还跟林绣感慨过,怎么她们嫁的男人,都是闷葫芦的老实头儿?
林绣还笑,说要不是找了老实听话的,就她俩这样,不肯老实在家种地,出来抛头露面的这么折腾的,那日子不得早打上天了?
也是。
京城里住的地方好找,大地方人家一看他们拉一车农产品,就不接待。
&n
第72章 十万块钱能买半个四合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