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四九城已经入冬有一段时间,今年的第一场雪也在昨晚降临。
      京城的气温比起昨天来下降了不少。
      叮叮叮......
      一阵急促的电铃声响起。
      这是红星轧钢厂下工的电铃声。
      孟大海走出了车间,脸上的疲惫依旧难掩他的笑容。
      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还好有师傅的帮助,让他对工作了解了不少。
      他现在虽然是一个焊工学徒,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8块5,在厂里算是工资最少的,但是现在他的工资和在农村里挣的钱简直不能比较。
      那个时代,是不允许外出打工的,出门都需要介绍信,哪怕是隔壁县。
      所以,农民一天的收入,也就是在生产队上班一天挣的工分,而生产队上班一天一般最少七八分,最多十二三分,一般平均一天是挣10个工分,所以一天的收入其实就是10个工分值多少钱。
      以最高日值(一个劳动日值多少钱)那个村子为例,大约估计最高的日值是一块钱,就这在当时已经是最高的。
      但这样的生产队四九城也只有三四个左右。
      在那里,说媳妇很容易,附近姑娘都争着嫁。
      社员都抢着上班,怕没有活。
      高日值生产队自然有自己的诀窍,那可不是靠种地的收入,那要靠搞副业。
      那年月,搞副业外出承包,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那时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
      而日值三五角钱的生产队占了大多数,这些生产队,基本就是没有副业,只能靠种地了。
      还有个别的生产队,土地瘠薄条件差的,日值也就角八分的。
      说出来难以使人相信,他们的生产队,每年都入不敷出。
      现在孟大海的工资比大多数的农民都挣得多,况且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如果能通过焊工考核,就能转正式工人,每个月能拿27块5。
      那和高日值的村子都差不多了,并且稳定,不像在搞副业的生产队,每年的日值都上下浮动有所变化,只能大约估计。
      还要担心被上面知道,小心翼翼的。
      现在孟飞光明正大的能拿到这么高的工资,心里美滋滋的。
      不过,这样的工资在孟飞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现在的年代的物价和几十年后完全不同。
      往后的几十年,十八块五不过就是一顿简单的饭钱,虽然这个时候不少的家庭一个月的口粮不过是几块钱,如果节约一些,家里还能够有不少的结余。
      毕竟,现在的物价都是用分来计最小单位的。
      但十年后,那才是英雄辈出,搅弄风云的时候,比起像孟大海现在每天在车间里辛苦的工作,还是孟飞待在厨房里舒坦。
      刺耳的电铃声刚刚落下,广播里面就传来了一阵挪动话筒的声音。
      不少人都因为这个停了下来。
      “厂里面是有什么事情要宣布吗?”
      “上一次这么广播,还是厂里刚巧在这个时候出了事故。”
      “不会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吧。”
      “......”
      轧钢厂的各个车间的门口,停留了很多工人看着高处的喇叭。
   &

第31章 厨艺大比拼[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