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之地战国时属燕辽东郡。汉置沓氏县,自古便有汉民所居。
到三国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因辽东城乱,“以辽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立新沓县以居徙民。”从此此地不属华夏。
两晋之时虽治平州辽东郡,但汉民不至,为胡人所居。前燕、前秦、后燕对此地都不甚重视,让高句丽人占了便宜。后燕光始四年(404年)高句丽割据辽东,于金州地置卑沙城。
直到唐征高丽才将此地收回,置安东都护府积利州。可多年大战彻底将此地打得十室九空。
到辽代虽然命名苏州府,李则带人行来却是满目一片荒凉。
如果不是李则到来,这片土地恐怕要到明代才能回归华夏,得到发展。
韩慕雨见此地如此荒凉,随行民众都有些心慌意乱,不由跑到李则身边问道,“此地简直就是一块白地,恐怕很难发展啊!”
李则放声长笑,“白纸才好作画,我们有钱有粮,有民有军。还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又怎么不能让此地成为真正的苏州鱼米之乡?”
听到他冲满信心的豪言壮语,将士们都是热血沸腾,大家主动下马来到民众队伍中扶老携幼。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人心再次恢复了安定团结。
再往前行,便进入一条长长的狭道,左侧一片巨大的森林群山遮蔽,右侧是一望无垠的大海。诸多将领们都策骑四处查看。回来后看向李则的目光都带着钦佩和惊叹,此地地形与他所说分毫不差。
李则长鞭一指,“过了此地便是我们将要建设的家园!”
声音四散,人群中渐渐响起巨大的欢呼,多日跋涉的疲累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无尽地希望和憧憬。
时至四月,苏州的春天早以到来。温暖的海风吹拂着众人,驱散了北地的严寒。
这里气候宜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季温暖无酷暑,冬季虽冷但少严寒,春季不冷不热,气温适中,空气湿润。非常适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
随着李则所说之事一件件实现,大家士气越发高涨,前行速度也越来越快。不到五日便赶到苏州城下。
这座小城已经平静了几十年,突然看到如此大军前来城内百姓一片惊慌,苏州刺史周为民看着眼前低矮的土城和手下十余名瑟瑟发抖的士卒摇摇头,知道他们指望不上,转身看向自家幕僚。
这幕僚也是自己带过来的老管家周福,自从发配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后,跟随自己的人都已经各奔前程,剩下这个老管家陪自己在这苦熬。
周福稍有见识,低声道,“看他们穿的好像是辽国铠甲,莫非是上官前来,不如小人出去问问?”
周为民也不是胆小之人,闻言咬牙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一旦惹恼了他们到时候难免满城涂炭,我又能躲去哪里?还不如我亲自迎接,总归叫他们满意便是了。”
李则策马行
第45章 到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