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悦吟前一天就和苏建民说好了,清明去祭奠宋吟。
早上起来,昨日还很晴朗的天,今天就变了脸,不得不感叹一句天公应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父女俩虽没到断魂的状态,但心情也有些沉重。
看着如丝飘洒的细雨,苏建民不知从哪里翻出了两件雨衣,又拿出两个斗笠。
这样斜飘的雨丝不适合打伞,不然到了目的地,全身上下除了头顶,估计没一处是干的。
苏悦吟穿着及膝的雨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苏建民身后,湿淋淋的山路很滑,她每走一步都要用力,才能防止自己摔倒。
雨衣紧贴在身上,露出皮肤的手臂上有种黏腻的湿凉感,格外不舒服。
苏建民用手抬了抬头上的斗笠,眼前一片雾雨蒙蒙,分辨了一下记忆中的路,回身对女儿说道:“吟吟,再坚持会儿,前面那片竹林就到了。”
苏悦吟嫌戴着斗笠抬头费劲,大声回道:“知道了,爸!”
约莫又走了几分钟,两人终于抵达。
苏悦吟记得,这片竹林是苏家的,小时候,原主两人还上山挖过竹笋,只是走的另外一条路。
竹林中有一条小路,小路上铺满了厚厚的竹叶,竹叶上没有半点泥痕,看上去像是很久没人走过了。
苏建民说不出是感慨还是落寞,指着小路轻声说:“从小路过去,尽头就是了。”
两人静静的,没再交谈。
曲径通幽处,只是最后却不是禅房花木深,而是一座冰冷的长着杂草的孤坟。
苏建民放下背上的大背篓,用带来的铲子清理了一下坟墓周围的杂草,将凹凸不平的地方平了平。
有竹叶遮挡,雨幕小了些。
苏悦吟从背篓里拿出祭品,放在坟墓前的石板上,取下遮挡视线的斗笠,将雨衣的帽子翻起来戴上。
她和整理完坟墓的苏建民站在一起,静静地看着墓碑上“爱妻宋吟之墓”几个字,心思有些复杂。
她既不是她真正的女儿,他也不是她真正的丈夫,虽有原主的感情在,但却流于浮表,并非灵魂深处的真情实感。
苏悦吟想起带来的东西,碰了碰苏建民的手臂,指了指背篓里二人封存起来的原主之物,“爸,要不你再挖两个坑?”
苏建民看了看地形,选了两块靠近的地方,吭哧吭哧地挖了起来,没几下就挖了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坑。
苏悦吟拿出东西,一个坑放了一包,苏建民铲起翻出的泥土覆上去。
黄色的泥土一点一点掩盖住塑料口袋,就像一点一点抹去了原主存在的痕迹。
苏建民弄完这些,有些出汗,他拿掉头上的雨衣帽子,让热气散一散,“这也算是个衣冠冢了吧。”
苏悦吟把手里点燃的香递了一束给他,“是啊,他们一家三口,应该在下面团聚了吧。”
两人肃穆地上了香,在香炉里插了红烛,摆上祭品。
苏建民还带了一小瓶白酒,和三个小酒杯,倒了一杯酒放在墓碑前,又递了小半杯给苏悦吟,自己端着一杯。
他举起杯子,“这杯酒,敬谢为我父女二人提供居身之所,换我们新生。”
苏悦吟亦然,“敬谢。”
二人将酒一饮而尽。
至此,尘归尘,土归土,世上再无苏皇后和齐太监。
两人戴上斗笠,背起背篓,慢慢下山了。
在牛毛般的细雨里,还是那座坟墓,却多了两个小土包,不再孤单。
回到家,两人脱掉湿乎乎的雨衣雨鞋,先去洗了个热水澡。
苏悦吟捧着苏建民给她的红糖姜茶,细饮两口,热意暖身,这才感觉好多了。
苏建民端了一篓子清嫩的艾叶过来,“吟吟,中午吃青团好不好?爸爸再摊点卷饼。”
苏悦吟惊喜地看着他,“青团?爸,你还会做这个?”
过去在宫里,那些青团都是御膳房提前准备了,送到她殿里里。
苏建民拿出手机晃了晃,“手机是个好东西,它会,四舍五入约等于我会。”
苏悦吟被他逗笑了,“哈哈,还是爸爸最棒!”
苏建民得意的晃了晃脑袋,“必须的~”
“那你帮我摘艾叶看着火?我去准备内馅,今天咱就来个现学现卖。”
这艾叶是苏建民在女儿洗澡的时候,去附近的田垄边摘的。
苏悦吟欣然同意,端着篓子屁颠颠地跟在他身后进了厨房,坐到灶门前的小凳上。
不是很熟练地将艾叶的老茎和枯叶掐掉,留下要用的嫩尖儿。
苏建民来这里后,添置了不少食材。
他打开橱柜,拿出适量的黑芝麻、花生、核桃仁和眉豆,清洗之后放在细筛子上滤干。
先把眉豆放进左边的锅中,掺了一瓢水盖上锅盖焖煮,再把花生米放入右边的大锅里,用锅铲不断的翻炒,烘干水分。
&n
第31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