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到任夏州,武亮首先考察地形。
      东南部靠近宋朝边关,战乱频发。
      选择中北部,一来有着较为密集的人口基础,二来地势相对平坦,方便假设铁路。
      在未来,北边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矿产需要用铁路运输,夏州中北,这片山地与草原的结合部,就会变成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武亮把这里取名,“燕京”。
      知道梁皇后名讳的人,也许会猜到,武亮这是在表达对谁的爱意。
      首先依然是酿酒厂,酿酒这个行业的利润很大,能够快速积累财富。
      西夏地处西北,气候寒冷,高度白酒的销量非常大。
      同时,优质的高度白酒还可以往东运往辽国、金国。
      而且废弃的酒糟,可以用来加工生产为饲料,促进养殖业。
      而北部丰美的草场,为养殖行业带来了优质的资源。
      武亮把工业设备、技工学院召唤出来,在夏州下达行政招工令。
      一时之间,燕京聚集了大量的贫苦百姓。
      而原料方面,得到了察尔木的大力支持。
      武亮帮助他救回了李秉常,起码现在,小皇帝的安全是得到保证的,察尔木也官拜丞相,对武亮是十分感激的。
      最关键的是,他见识到了武亮强大的实力。
      这样的人,做朋友永远比做敌人要强。
      西夏盛产的高粱等原材料大量运往燕京,有了阳谷县的经验,武亮的高度白酒厂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然而他马不停蹄,又开始了北边的探索。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武亮经过系统的探测,开采了四个大型煤矿。
      同步开始的还有铁矿、铜矿。
      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武亮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树立起了一座新城。
      也幸亏是山东境内的商业稳步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燕京这边目前还做不到自给自足,大量的工人每天开销巨大。
      食品、牛羊的运入,高度白酒的运出,吸引来了各国各地的商队。
      这里,从未如此热闹。
      将矿产业布置好以后,武亮开始铺设铁路,一旦矿区通往燕京的铁路打通,那么未来的所有运输成本都将大大降低。
      同时,武亮也用思想学院培养宣传人才。
      在这片土地上宣传鼓励女性就业,自食其力。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这项举措的阻力比在山东时小很多,因为地处西北,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里,女性原本就会劳作,并不像宋国那样。
      然而最大的阻力是文化与沟通。
      文字的不统一、语言的不统一才是武亮面临的最大问题。
      这个问题对于别的统治者来说,难如登天,但是对于武亮来说,小菜一碟。
      他在系统商城中,用优质煤炭兑换了统一的语言文字,简化版汉字。
      思想学院培养出的宣传人才,平时负责工厂夜校的教学工作,迅速推广开简体文字。
      很多时候,左右人民的并不是强迫,而是吃饱穿暖。
      来到武亮工厂的人,大多数都是家庭贫困,生活过不下去的人。
      在这里,有饭吃、有衣穿、有工钱拿,还没有了奴籍的束缚,还给了他们做人的尊严。
      学几个简体字,怎么了?
      这笔账,每一个穷人都会算。
      而且,在宣传队的引导下,整个厂区崇尚知识、崇尚文化。
     &nbs

第81章 燕京奇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