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说:“听说你去了一趟水师。水师的情况怎么样啊?”
吴大佛说:“若是以我后世的眼光来看,差得很。若是以现在的平均水平来看,差不多吧。”
光绪问:“后世的水师如何强?”
“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作战勇猛,各个求战心切但又能够服从命令保持克制。技战术高超,纵使武器不如别人,也能通过娴熟的操作技术、得当的战略战术和奇思妙想来拉近双方的差距。从最底下的士兵到最高司令,都很清楚自己的职责和战略目标,都能够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努力。”
“有什么战例吗?”
“曾经有一年吧,双方争夺一个小岛,敌人已经在岛上升起了旗帜,我军就派了一股小部队上岛去与他们对峙。我军四艘小船,敌人不仅人数多于我们,而且有三艘大船。本来双方都有默契,都不想开第一枪,但是我军战士拿着菜刀去砍他们的旗帜。这他们哪能受得了啊,于是他们就先开了枪,打伤了我们的人,于是我军岛上的人都立即钻到海里去,军舰立即对岛上的敌人开炮,敌军舰也对我军开炮。双方你打我我打你,打了半天,结果他们一艘军舰沉没,两艘军舰重创,伤亡四百余人,四十人被俘,我军只有一开始那个人受伤,除此之外没有损失,算是完胜。那是我过来之前遇到的最后一场海战,之后三十多年再也没有别国跟我们打过仗了。”
太后说:“为何双方会靠近这么多都不开枪呢?”
“因为双方都不想宣战,小规模冲突一下就可以了,大规模开战的话,双方都打不起。”
“那现在清日两国已经宣战了,北洋水师能如何打呢?”
“他们的军舰有优势,北洋只能集中主要力量,伺机消灭他们的部分力量。我还是建议他们秉持‘总体战的战略,以战略相持为主,守住渤海,控制南北两个半岛海岸线附近的制海权,通过陆战消耗日本的国力。”
光绪说:“如你所言,日军的陆师比大清陆师要强,水师也要强。但是相对而言,水师的差距更小。若水师都不能正面迎敌,那陆师士气低迷之下,更难抗衡日军陆师了。”
吴大佛说:“皇上说得在理。水师如能取胜,哪怕是小胜,也能鼓舞士气民心,所以北洋水师制订的战略是在最占优的地方寻找机会打一场,避免陷入日军的优势地域,哦,海域。”
太后说:“旅顺的情况怎么样?”
“历史上,旅顺被日军登陆,在陆上对抗不过,失守了。李中堂去了之后,整个变更了旅顺的陆上布防,让士兵们依托工事进行坚守,配合水师的炮击,希望能抵挡日军的进攻。”
“你以为可否成功?”
“我不知道。所有的战争,在打起来之前,都不知道输赢,只有打了才知道原来有这个因素,那个因素,到底鹿死谁手,还真未可知。”
太后问:“李鸿章是真心抗日吗?”
“这个······”吴大佛还真不好怎么说。
太后说:“李鸿章这个人啊,算是大清的实干家,他也能影响很多人,带动很多人。但大清不能有权臣。你知道我的意思吗?“
“知道,太后的意思是,大清只能是皇上的大清,不能是别人的大清。”
太后说:“那李鸿章是真心抗日吗?”
吴大佛搔搔脑袋,他的前半边脑袋已经剃掉了头发,后半边的头发还没长出来,自己还不是很习惯。“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啊,若是他真心抗日,不管输赢,都会在朝野获得威望,这威望一大,就会破坏朝廷的平衡。而他若是不尽力去办事,肯定会打败仗,届时举国痛骂,自己失了名声,皇上和太后也会受连累。是这样吗?”
光绪说:“此中关节,想必他也很清楚。你与他相处这几日,对他有何看法?”
“正如太后所说,他是个实干家。但凡实干家,都不希望自己所做的事业破产。若是北洋战败,洋务运动三十年的成果,就将付之东流。”
“所以,他会全力抗日?”太后问。
“他
第36章 太后的盘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