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0章 中华帝国[1/2页]

我是光绪的替身 佛祖降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翁同?打开来一看,布告标题是《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内容如左:
      先哲有言曰:“有德受命,有功受赏。”又曰:“唯命不于常,善者则得之,不善者则先哲有言曰失之。”满清氏元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
      熟察满清氏之近状,人主暗弱,乘帘弄权,官吏鬻职,军国渎货,治道衰颓,纲纪不振,其接外国也,不本公道而循私论,不凭信义而事诡骗,为内外远迩所疾恶。曩者,朝鲜数无礼于我,我往惩之,清氏拒以朝鲜为我之属邦,不容他邦干预。我国特以重邻好而敬大国,是以不敢强争焉,而质清氏,以其应代朝鲜纳我之要求,则又左右其辞曰,朝鲜自一国,内治外交,吾不敢关闻。彼之推辞如此也。而彼又阴唆嗾朝鲜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昨东学党之事,满清氏实阴煽之而阳名镇抚,破天津之约,派兵朝鲜,以遂其阴谋也。善邻之道果安在耶?是白痴我也,是牛马我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我国之所以舍樽俎而执旗鼓,与贵国相周旋也。
      抑贵国自古称礼仪国,圣主明王世之继出,一尊信义,重礼让。今蔑视他邦,而徒自尊大,其悖德背义莫甚矣。是以上天厌其德,下民倦其治,将卒离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师,败于牙山,溃于平壤,歼于鸭绿,溺于海洋。每战败衄,取笑万国。是盖满清氏之命运已尽,而天下与弃之因也。我日本应天从人,大兵长驱。以问罪于北京朝廷,将迫清主面缚乞降,尽纳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后休矣。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所愿爱新觉罗氏,不及耸从士卒也。若谓不然,就贵国兵士来降者证之。
      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切望尔等谅我徒之诚,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应乞于宫聚义。故船载粮食、兵器,约期赴肋。时不可失,机不复来。古人不言耶: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为明祖所笑!
      “乒铃乓啷”光绪将手中茶盏摔在地上,用发抖的手指着这个布告:“这个是谁写的?”
      翁同?看了下,说:“是个日本人,叫宗方小太郎。”
      “宗方小太郎!?”吴大佛叫出了声音。
      “你认得他?”光绪问。
      “我在刘公岛抓住的那个间谍,就叫宗方小太郎啊,他怎么?是同一个人吗?不会吧?”吴大佛不敢相信。
      虽说如此,但吴大佛还是很佩服这位作者的,能够把大清的局势看得这么透彻,也算是当代难得的人才。他要过翁同?手上的布告,对于一些生僻字还请教了意思。
      张之洞说:“皇上,此布告已然流出,必须予以驳斥,否则动摇军心民心,后果不堪设想啊?”
      翁同?说:“皇上,吴参谋在开战之初便要求全国所有官员、将军都发文表态,想必是早就知道有此一事吧?”
      吴大佛感到翁同?语气不善,于是说:“这文章我倒是第一次看到。只不过作为‘总体战的一部分,舆论战也是十分重要的。皇上,我的建议是,除了在报纸上公布所有官员和将军的表态文章、同时撰文予以反驳之外。为了庆贺太后万寿庆典,不是让各州府派三个民间代表前来祝寿吗?让他们也发文表态,就以省为单位吧,这布告是对着十八省豪杰说的,现在十八省豪杰应该都在京城里了,就让他们也说说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吧。”
      李鸿藻说:“臣赞同吴参谋所言,由各地代表来反驳这个布告,要比朝廷发文反驳要有力地多。”
      光绪点点头,说:“那就由吴参谋主理此事如何?”
      吴大佛赶紧摆摆手,说:“皇上,我可不行。我一来忙着庆典上的节目分不开身,二来没有威望,三来,这种文事,我觉得还是由张之洞大人办比较好,他是进士出身,当过总督,说话水平比我高多了,又能引导舆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光绪看向张之洞,张之洞说:“皇上若有差遣,老臣义不容辞。”
    &nb

第40章 中华帝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