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一天之后,在散班回家的路上,吴大佛坐在轿子里听到路边有不少人在哭,撩起帘子一看好像是大户人家在办丧事,吊唁的人都排到门外了,吴大佛随口一问:“这家里是谁啊?场面还不小。”
王全去打听了一下,回来说:“这里是邓世昌大人的府邸。”
吴大佛打了个喷嚏,赶紧让轿子停下来,下轿一看,府前祭奠的人群排了一条长队,来自四方的百姓纷纷自发前来祭奠。邓家在大门两旁各设了一个香案,供百姓祭奠之用。吴大佛来到府门口,只见门楣上“邓府”二字分外庄重,两盏白色“奠”字灯笼悬挂两边,各色人等都是白衣白冠,表情悲切。吴大佛请王全进去通报,就说吴大佛前来祭奠,并有话对邓夫人说。
邓家管事不一会儿便出来迎接,吴大佛整理好衣冠,缓步入内,灵堂上立有邓世昌的牌位,一具楠木棺材陈列于后,棺中只有邓世昌的衣冠,邓夫人携子女立于一旁。管事喊道:“吴大佛先生祭奠。”
吴大佛跪在灵前,心中感慨万千,眼眶一红,眼泪便掉了下来,三叩首过后,吴大佛已是泪流满面。他接过三柱香,又鞠躬三次,然后将香插在香炉里。
他在心里大喊道:“邓公啊邓公,为什么,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结果啊?你不该死啊,不该死啊。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什么都没有改变,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啊?难道真的要逼我走极端吗?“
邓夫人带着子女们回礼,吴大佛擦掉脸上的眼泪,哽咽着对邓夫人说:“夫人请节哀。邓公的仇,我们一定要报。不管是三十年还是五十年,一定要找日本人彻底清算。还请邓夫人切切保重身体,一定要亲眼看着我们为邓公报仇雪恨。”
邓夫人含泪说:“多谢吴先生。”
邓世昌的长子邓洪浩已经二十岁了,他说:“吴先生,父亲曾说起过你,说你是未来之人,早已知道今日之事,而且也告诉了朝廷。为何已经知道了战局,还是会有如此的败仗?”
吴大佛沉默半晌,说:“大清已经不是天朝上国了。这件事我知道,你父亲也知道,但绝大多数百姓还不知道。我想,你父亲在出航的时候已经抱有了必死的决心,他要用自己的死让大清清醒过来,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过来。大清的失败,不在于邓公,不在于致远,也不在于水师,不在于北洋,在于整个大清,大清不站起来,不奋发起来,战争就不会胜利。我们的苦难,就不会结束。”
邓洪浩说:“为什么要等三五十年,日本那么小,大清这么大,我们报仇要那么久吗?”
吴大佛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中华太大了,要有三五十年的时间,才足以让中华彻底沉沦。只有真正的切肤之痛,才会我们中华民族才会真正觉醒,才能迸发出她应有的力量。”
邓洪浩说:“那为何先生不将这一切发表于《申报》上?您在上面写的文章我都读过了,我很希望能早日过上那样的日子。”
吴大佛说:“我脑中所知道的东西,就好比一缸水,必须慢慢舀出来,才能被人品尝出滋味,若是倒得太急了,反而会被忽视。而且,我若全部说出,怎么能保证那些能够有所作为的人不被仇人扼杀在摇篮里呢?”
邓洪浩说:“那我们能做什么呢?我真的很想帮父亲,帮大清,吴先生,我该怎么做?”
吴大佛思索了一下,说:“西洋有个国家叫德国,有个思想家叫马克思,他和另一个叫恩格斯的人一起写了一本很好的书,你想办法买过来,找人翻译成中文,然后学懂,弄通,把这本书传遍全国。”
邓洪浩说:“我记下了,这本书叫什么名字?”
吴大佛说:“凡是他们两个的书,都要。”
此时,门口有人喊道:“圣旨到。”
众人赶紧下跪接旨。
 
第44章 君子报仇,三十年不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