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禁酒司的培训[1/2页]
我是光绪的替身
佛祖降世
吴大佛接旨后,对林叔说:“昨天那三千两,拿出来用吧,现在是用钱的时候了。以前我是不见客的,不过现在可以改规矩了,让那些求见的人来你这里登记名字、身份和讨论的事项,一人一百两。我看了名单之后,会挑一些人会见,会见一次一万两,会见时间一刻钟,每次会见一人。”
按规矩,吴大佛要穿着官服去拜会监察御史,但法务大臣孙毓汶是吴大佛的老相识了,于是两人闲谈了几句,孙毓汶带吴大佛来到禁酒司之后便离开了。
吴大佛对林绍年说:“林大人,禁酒司这一年多,查处了多少违令官员啊?”
林绍年说:“吴大人,您真是折煞小的了,您以后就叫我小林子吧。禁酒司成立一年以来,查处大小官员一百二十五人,有十五人被撤职。”
吴大佛说:“现在禁酒司有多少人啊?”
“有职数的十人,白吏三十人。”
“他们都识字吗?”
“白吏不识字。”
吴大佛明了之后,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将太后的万寿庆典上跳一个团体舞的四百二十人召集起来。万寿庆典结束之后,大家都分散去了各地,最后也来了三百五十人,其中只有七十人识字。吴大佛让其中六十人与其他人组队,组成了六十支稽查队,剩余的人则作为机动力量在中枢运转。
吴大佛给每支稽查队分配了四个北京城的部门,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四个部门抓喝了酒的人。没有抓到喝酒的人怎么办?迟到的,算喝酒之后醒酒去了。早退的,算提前下班喝酒去了。缺勤的,算翘班喝酒去了。呆在工位上不动的,算心里犯了酒瘾,更要时刻监督。哪一队抓的人多,哪一队奖励。被抓到的人,一律送到禁酒司来,经审查登记罚款后交吏部处罚。
有些衙门看住大门,不让稽查队的人进去。稽查队就用林绍年以前的办法,回来向吴大佛借了圣旨,带着大内侍卫,把拦门的人通通打了一顿板子,这才畅通无阻。
有好几个老资历的人被抓了之后告状告到太后那去了,结果被太后顶了回来:“我都在那旨意上盖了印了,你这是让我食言不成?”仅仅一个月,六十支稽查队就查处了三千多人,连庆亲王都被抓了一次。不过吴大佛说庆亲王与洋人打交道,洋人有边谈事边喝酒的习惯,所以应予破例。有这个案例发生,就搞得京城各衙门一到上班的时间就全员到齐,不到下班时间不敢走。
正当吴大佛觉得效果明显,准备向直隶、辽东、山东和军营推广的时候,一直没召见吴大佛的光绪召见了他。
光绪说:“吴司长,最近辛苦了。”
吴大佛说:“回皇上,不辛苦。提高大清上下官员的在岗意识,有助于贯彻皇上的旨意。”
“听说你还打算将禁酒司推广到直隶这些地方去,在军营也要禁酒?”
“是的。甲午战败,与军纪不严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件事入手,可以提高军队的军纪。”
“你看看这两本折子。”
吴大佛一看,是几十个官员联名上奏,第一是吴大佛会见人要收钱,实为受贿。第二件事是吴大佛往地方衙门和军队派遣禁酒稽查队,实质上是插手地方和军队事宜,意图谋反。
吴大佛说:“这我早就料到了。我见人收的钱都有账本,我跟他们说了些什么话也都有人在旁记录。钱我都交给了一家银号,补贴在甲午战争中死难的将士们的遗属。说的话我也有数,类似于打哑谜,没有透露任何机密。至于插手地方和军队事宜,如果中央不能插手,那地方就不是朝廷的地方,军队也就不是朝廷的军队了。皇上可以随时将我撤换,派自己信任的人担任禁酒司,这样,皇上就有了自己的手和脚。”
光绪说:“那么说你是为朕在各地安插人员喽?”
吴大佛说:“禁酒一事,一开始就是如此的出发点。”
光绪说:“有个叫康有为的人,你听过吗?”
“听过,是个名人。”
“哦,怎么个出名法?”
“怎么说呢,有张仪苏秦范睢之志,却没有他们的才干。”
“怎么说?”
“后世认为,他想一言兴邦,由草民一跃成为朝廷的肱骨之臣。实际上嘛,有点书生气,未经历练,说起来还是才干不足。”
“我看他写的折子,富国强兵变法,也算是个样子。跟你说的差不多。”
“说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怎么做到,可难多了。”
“你呢?你有没有这种书生意气呢?”
吴大佛一顿,明白了光绪找他来的意思:“皇上是说,我走禁酒司这条路,也是书生意气了,对吧?”
“庆亲王是何许人也,居然被你那些品级都没有的稽查队摆了一道,太后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可不这么想。”
“那皇上是怎么想的?”
“我问你是怎么想的。”
“我在天牢里,看到《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民意汹汹,官员也好,百姓也好,书生也好,都接受不了大清居然被日本打败了,而且还要赔款,每人六钱银子。所以我才想办法出来,就是为了做点事情,让百姓看看国家正在改变,正在变好。”第50章 禁酒司的培训[1/2页]